氣功的起源
氣功發源地是中國。氣功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中國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的養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分氣功被概括于“導引按蹺”之中。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煉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噓或吹”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書《卻谷食氣篇》和彩色帛畫《導引圖》。《卻谷食氣篇》是介紹呼吸吐吶方法為主的著作。《導引圖》堪稱最早的氣功圖譜,其中繪有44幅圖像,是古代人們用氣功防治疾病的寫照。
原始的氣功沒有名稱,以后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被概括于“導引按蹺”之中,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的“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而散見于歷代名家著作中的靜坐、坐忘、禪定、胎息、行氣、服氣、調氣、周天、內丹等也都屬于氣功的內容。至于“氣功”一詞,最早見于晉代道士許遜所著《凈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現的《中山玉柜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后才逐漸得到推廣的。
氣功大致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范。
《黃帝內經》記載:“中央者,地平以濕,地所有生萬物也眾,民雜食而不勞,其病多萎厥寒熱,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從中央出也。”說明氣功發源于中原的黃河流域。由于考古學的發展,許多氣功文物相繼發現當時,考慮到氣功一詞雖不見《詞典》、《辭源》、《辭海》里,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是一個口頭傳用的大眾詞匯。另一個原因是,能治療疾病的方法主要以鍛煉呼吸為主,兼而有調身、調心內容,而且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呼吸方法,所以就用氣功療法名稱了。至于理論解釋是在以后的探索中,依據中醫理論而來。后來形成的氣功熱潮中,人們附會了一些氣功理論,或從不同角度推論了一些氣功理論,把氣功復雜化了。盡管如此,對氣功鍛煉方法本身不會有何影響。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