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治癤有妙法

暑癤易發于夏季,又稱熱癤,多發于頭面,是一種發生于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
暑癤初起為局部皮膚潮紅,次日發生腫痛,根腳很淺,范圍局限,多在3cm左右。中醫將暑癤分為“有頭癤”和“無頭癤”兩種:有頭癤先有黃白色膿頭,隨后疼痛逐漸加劇,可自行破潰,流出黃色膿液,腫痛因膿液暢流而逐漸減輕。無頭癤結塊無頭,紅腫疼痛,腫勢高突,3~5天成膿,切開,膿出黃稠,若遷延1周以上,切開則膿水稍薄,或夾血水,再經2~3天收口。暑毒輕者,一般無全身癥狀。暑毒重者,可遍體發生,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或者簇生在一起,狀如滿天星布(俗稱珠癤),破流膿水成片,局部可有潮紅脹痛,并可出現全身不適、寒熱頭痛、心煩胸悶、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苔黃脈數等癥狀。
治癤以清暑化濕解毒為基本法則,常用清暑湯加減:連翹15g,天花粉12g,赤芍12g,滑石9g(布包),車前子15g,金銀花15g,澤瀉12g,淡竹葉6g,甘草梢5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也可用鮮車前草、鮮野菊花、鮮蒲公英、鮮馬齒莧等,任選1~2種,適量煎湯代茶飲。中成藥如清解片、六神丸、六應丸等亦可酌選。
暑癤外治貴在早,初起可用金黃散、玉露散以銀花露或菊花露或絲瓜葉打汁,將散藥調成糊狀,外敷患處。也可用新鮮的蒲公英、紫花地丁、芙蓉葉、馬齒莧、絲瓜葉、烏蘞莓等藥,任選其中1~2種,搗爛外敷,每日2~3次。對已成膿的癤,應由醫生切開排膿,膿出即易愈。防治暑癤的外治驗方如:
蒼白洗劑 用蒼耳子、白礬各30g,馬齒莧12g,水煎熏洗患處,每日2次。或用馬齒莧、野菊花各30g,水煎20分鐘,取藥液服用,將藥渣趁熱敷于患處。本方適用于癤腫初起。
蜂房三黃油 露蜂房1個,黃連粉、黃芩粉、黃柏粉各2g,將露蜂房燒存性,研為細末,與三黃粉混勻,用茶油調和,外敷患處。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三黃散 硫黃、大黃各15g,黃連6g,同研為細末,用香油調勻成糊狀,敷于患處。功能解毒消腫。
四黃二葉膏 藥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黃、芙蓉葉、澤蘭葉各25g,同研為細末,加冰片1g,用凡士林500g調勻。取適量藥膏攤紗布上,外敷患處,每天換藥1次。適用于重癥癤腫的早期。
金冰如意膏 姜黃、大黃、黃柏、白芷各80g,蒼術、厚樸、陳皮、生天南星、甘草各32g,天花粉160g,冰片15g,蜂蠟120g,麻油500毫升。先將前10味藥浸泡在麻油內24小時后,微火加熱至沸,持續煎炸至白芷、生南星外焦黃而不發黑時撈出(約1小時左右)棄去藥渣,用3層消毒紗布過濾麻油,后放入蜂蠟攪拌至完全溶解,待油溫降至40℃~50℃時,緩慢加入冰片,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至油蠟微結晶時,倒入已滅菌的容器內封閉備用。用法:根據病變部位大小,取藥膏5~10g,放入紗布中央,外敷患處。重者1日換藥1次,輕者隔日換藥1次,3次為1療程。據報道,此膏對癤腫早期療效顯著,經治1~3個療程的50例患者中,無1例化膿感染。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術數游戲]諸葛亮馬前課應用須知 03-24 [健康雜談]推廣養生保健知識還需專業指導 07-25 [健康雜談]生活中對吸煙認識的誤區 07-24 [健康雜談]阿是穴的起源與應用 07-07 [健康雜談]預防“暑假綜合征”,讓孩子過個… 06-17 [健康雜談]艾葉藥膳面面觀 06-05 [健康雜談]治療雞眼中醫小妙方 04-25 [健康雜談][圖文]中醫簡便的助眠方法 03-21 [健康雜談][圖文]無糖食品真的無糖嗎 03-09 [健康雜談][圖文]早期白內障的中醫調理治療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