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絕指針療法與其它中醫學遺產一樣,也是遵循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特點,按照四診八綱、理、法、方、藥的步驟進行的。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循經取穴,明辨補瀉,運用指法,指隨心轉,法從指出,打、壓、揉、擦、振五種指法分別入屬五臟六腑之經脈,適所用也;通過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利關節,開達抑遏,以實現扶正祛邪、平衡陰陽、防治疾病的目的。
“理、法、方、藥”是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內容。所謂“理”,是指醫者首先通過四診,依據八綱,作出整體性診斷(即從整體出發,首斷陰陽,辨明表里寒熱虛實,分清主次)。所謂“法”,是指根據對疾病作出的診斷,從病因病機出發,確定相應的治則(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和治法。所謂“方”,是指繼理、法之后,遵循治則,依照治法,選用適當的多指、多穴配方(如開胸順氣法、開竅周天法)。所謂“藥”,是指單一的指法配屬單一的穴位(如點打配某穴、點振配某穴等),與單味藥物所具有的不同藥性、意義是一致的。我們將這些單一的點打、點振等指法,依照特定的規律加以配伍、組合,并施之于特定的經脈穴位,組成多指法、多穴位聯用的方案,就會成為具有不同功用的方劑(如平肝益腎法:點打、點揉肓俞穴(腎經)以調補肝腎,疏理腸府;點擦、點壓中注穴(腎經)以益腎調精,清利下焦;點揉、點振四滿穴(腎經)以調補肝腎,調經利水,消脹化滯;點壓、點打氣穴(腎經)以調補肝腎,清利下焦,調理沖任;點打、點揉陰谷穴(腎經)以調補肝腎,清熱利濕;點擦、點揉筑賓穴(腎經)以調補肝腎,疏經活絡)。平肝益腎法則為方,組成這一方的各種指法和穴位的配合則為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