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區理論及應用
張寶增,張劍鋒
(涿州市五絕指針療法研究所,河北涿州 072761) 注:此文已入刊《中國中醫藥咨訊》
摘要:“經穴區”應用理論,包含“經脈區”和“腧穴區”兩方面內容,是五絕指針療法在應用經絡穴位治療理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延伸的應用技術學說,是對中醫經絡穴位理論的全面應用經驗的總結,主要涉及到了對絡脈、浮絡、孫絡、孫孫絡理論的認識、探討與應用等問題。
關鍵詞:經穴區,經脈區,腧穴區,五絕指針療法,穴位區,絡脈,浮絡,孫絡,孫孫絡。
“經穴區”應用理論,是五絕指針療法在應用經絡穴位治療理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延伸的應用技術學說,這種學說的理論形成,仍然沒有離開中醫經絡學說的本質,完全是對中醫經絡穴位理論的全面應用而已;這個“經穴區”理論,又分為經脈區和腧穴區兩方面內容,而這兩方面的知識內容,都是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的實質內涵,也就是經絡學中的絡脈、浮絡、孫絡、孫孫絡等理論。
一、經脈區
(一)經脈區部位和區域大小的確定
經脈區是指以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某一條經脈為核心,向外、向兩側延伸擴展的部位;向外延伸擴展的縱深部位,一般來說在人體某兩條相鄰經脈的中間位置;如:任脈區,以任脈循行路線為核心,向兩側延伸到任脈循行路線與腎經循行路線相隔的中間位置;從任脈左側與腎經相隔的中間位置到從任脈右側與腎經相隔的中間位置,就是任脈的整個區域,所以,我們稱這個區域為任脈區。每一條經脈區范圍的大小,是根據某條經脈的循行路線與兩側相鄰的另一條經脈循行路線所相隔的距離確定的,如果兩條經脈循行路線相隔的距離較遠,那么,同是從兩條經脈相隔的中間位置為區域邊緣,這個經脈區的范圍就較大,反之,如果兩條經脈循行路線相隔的距離較近,那么,這個經脈區的范圍就較小。
(二)確定經脈區應用理論的依據
經脈區應用理論的形成,不外乎中醫經絡學中早就敘述的浮絡、孫絡、孫孫絡問題;也是多年來很少有人應用和探討的問題。甚至有人久久的應用而不知所以然。
清•喻嘉言《醫門法律•明絡脈之法•絡脈論》說道:“十二經脈,前賢論之詳矣,而絡脈則未之及,亦缺典也。……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自內而生出者,愈多則愈細小。”
《靈樞•刺節真邪》:“此必有橫絡。”或指較小的絡脈。意為:絡脈也稱 橫絡 。
《針經指南》:“絡有一十五,有橫絡三百余,有絲絡一萬八千,有孫絡不知其紀。”
《靈樞•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意指經脈的位置較深,而從經脈橫行別出位置較淺的分支則稱為絡脈。
浮絡
浮絡是絡脈中浮行于淺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絡脈中,浮行于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它分布在皮膚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孫絡
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根據以上幾段文獻論述,從經脈的形成以后,人們只知如何應用主要經脈診療疾病,卻忽視了對浮絡、孫絡、孫孫絡的認識和應用;人們力求簡單化,甚至只注重應用某些大穴來治病,忽視了眾多“小穴”小小穴的作用。當然,在運用經脈時,也只是注重了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主經脈路線,而那些遍布全身、數以萬計的孫絡、孫孫絡呢,為什么沒有人應用,甚至很少有人提起呢?實際上,梅花針的治病法,就是運用了浮絡、孫絡、孫孫絡理論;梅花針是祖國針灸醫學遺產的一部分,對于很多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梅花針為叢針淺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針淺刺“人體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種針刺方法,是我國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針法的發展,臨床應用極為廣泛。諸多種皮膚針,如:七星針(7枚)、和叢針(針數不限)。滾刺筒和刷帚針等,使用時,都是以腕力彈扣刺激皮毛部位。治療時,手持細柄,用針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膚上扣打。比如,梅花針的叩擊技巧是:叩刺時要靈巧地運用手腕部彈力,使針尖叩擊到皮膚后,由于反作用力迅速彈起,僅在表皮上一擊而起,急刺速離,要有彈性,彈跳著連續有節律地叩刺,要做到平穩,準確和靈活,叩刺速度要均勻,要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勻地亂刺。如持針不牢,提針慢或針尖帶鉤,都容易產生拖刺,容易劃破皮膚,形成“一”字形的傷痕,并使患者產生刺痛和畏針。針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將針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復操作。防止針尖斜著刺入和向后拖拉著起針,這樣會增加病人的疼痛。
由于古代前賢就沒人把皮刺的理論說清楚,所以,在應用梅花針治病時,也錯誤地認為是在應用某個部位的某個可見的穴位在進行有效的治療,實際上,這都是在應用著皮膚淺表部位那些密集的浮絡或浮絡上的微小穴位。當然,也許會有人對針刺浮絡的說法持反對意見,會認為浮刺、皮刺的方法是在刺破血脈,而不是在針刺浮絡,孫絡、孫孫絡,因為這些人認為浮絡、孫孫絡不屬于經絡之內,而分類到毛細血管中去了,實際上,毛細血管就是毛細血管,浮絡、孫絡就是細小的經絡的分支、再分支,那些及其微細的孫孫絡,甚至分布到了那些毛細血管上,所以,當用細小的毛針刺激孫孫絡時,也會刺破毛細血管而造成出血。所以,浮絡、孫絡、孫孫絡,屬于經絡體系,遍布全身,無處不在,具體的數量應該是多少呢?就像人體體表肌膚上可見的細小紋路一樣,無以數計;這些浮絡、孫絡、孫孫絡,從每條經脈中支絡出來,又圍繞在該條經脈的周圍,起著輔助經脈聯絡臟腑、肢節、血管、神經等作用;打個比喻,如果說把每一條街道設定為是經脈的話,連接街道的胡同就是絡脈;那些連接胡同的院子可以設定為是孫絡,而那些通往廁所、柴房、車庫、飯房、豬圈、雞舍、正房、配房等就是孫孫絡;如果把正房設定為是孫孫絡,那么,通往老人臥室、夫妻臥室、兒女臥室、客廳、洗手間、書房、陽臺等位置的通道就是小孫孫絡了;如果把客廳設定為小孫孫絡,通往屋角花籃位置、飲水機、單人沙發、雙人沙發、電視柜等位置的通道就成為了小小孫孫絡了。從上邊的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無數的小小孫孫絡的存在,正是由于無數的小孫孫絡的存在以及孫絡、絡脈的存在,作為以街道設定的經脈才有了蓬勃的生機;正是有了像經脈一樣組成的街道,才使得由諸多條街道組成的村莊一片繁榮,到這里,也可以把一個村莊比喻成一個人體。
根據以上比喻對孫孫絡的所屬進行定性,就證明了經絡在人體內外的無處不在,那么,古代前賢所說的血脈,當然也就不是毛細血管,而是附著于毛細血管之上的細小孫孫絡脈。根據以上比喻,每條街道都有各自的胡同、院子內的、屋子內的、書房、客廳、洗手間的通道與之相連接和環抱、圍繞;根據中醫學人與自然相合相通理論來比擬,諸多的孫絡、孫孫絡附著、圍繞在經脈周圍的理論也就成立了。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