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癲癇常用十法第 6 頁
九補肝腎填精髓法
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髓主腦,伎巧出焉。凡是由稟賦不足所引起的癲癇,諸如原發性癲癇,或由于遺傳因素或是大腦先天性缺損所致者,都可以用補腎的方法治療。另外癲癇大多患病日久,窮必及腎,肝腎之間關系密切,也就是常說的"肝腎同源",腎水不足則肝陰必然虧損,肝腎兩虛,就可以形成虛風內動,引起驚癇抽搐。如明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癲癇總論》云"由腎中陰火上逆,而肝主之",所以補腎也就可以養肝,肝陰(血)充實,肝風自可平熄。常用的補腎藥有熟地、何首烏、山萸肉、女貞子、龜板、鱉甲、紫河車、枸杞子、杜仲、五味子等。這些藥物也經常是在癲癇的緩解期應用。在抽風頻頻發作時,應該祛風、逐痰、清熱、鎮驚、治其標證。待風平熄,痰熱已清,再用補腎養肝的藥物,緩治其本。由于癲癇為久病,多難速愈,在滋補肝腎時,宜選用性平力緩之品,以圖守方徐圖,日久見功。
十健脾補氣止癇法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癇病》謂"因用寒涼太過,損傷脾胃而成",這種方法常在癲癇休止期使用。尤其病人見有面色發黃、形體消瘦、經常出汗、食欲不振等癥狀時較為適用,或是輕微抽搐、間隔時間較長、局部肌內抽動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健脾益氣雖然不能直接祛風、化痰,但中醫認為培土可以抑木,就是說脾胃強壯了,可以抑制肝風的蠢動。另外脾胃健旺了,濕痰也可以減少。所以在臨床上應用健脾的藥物后,可以看到病人面色逐漸紅潤、精神好轉、食量增加、體質增強,從而使癲癇的發作次數慢慢減少。常用的健脾藥物有黨參、黃芪、茯苓、白術、黃精、玉竹、山藥、薏苡仁、甘草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