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便血第 2 頁
二十七日 諸癥向安,惟糞后便血又發,與黃土湯法,糞后便血,乃小腸寒濕,不與糞 前為大腸熱濕同科。 灶中黃土(八兩) 廣皮炭(三錢) 熟附子(四錢) 益智仁(二錢) 黃芩炭(四錢) 云茯 苓(五錢) 蒼術(四錢,炒)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血不來為度。 七月十四日 面色青黃滯暗,六脈弦細無陽,胃口不振,暫與和胃,其黃土湯,俟便紅 發時再服。 姜半夏(六錢) 云苓塊(五錢) 廣陳皮(三錢) 生苡仁(五錢) 益智仁(三錢) 川椒炭 (一錢) 白蔻仁(一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七日 加桂枝(五錢)。 十一月十五日 肝郁挾痰飲,寒濕為病,前與黃土湯,治糞后便血之寒濕,茲便紅已止 ,繼 與通補胃陽,現下飲食大進,諸癥漸安,惟六脈細弦,右手有胃氣,左手弦緊,痰多畏寒, 脅下仍有伏飲,與通補胃陽,兼逐痰飲。 桂枝(六錢) 小枳實(三錢) 川椒炭(三錢) 旋復花(三錢) 香附(四錢) 廣皮(五錢) 炒白芍(三錢) 干姜(三錢) 云苓(五錢) 姜半夏(八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二月初十日 脈弦緊痰多畏寒,沖氣上動,與桂枝茯苓甘草湯,合桂枝加桂湯法。 桂枝(一兩) 茯苓塊(二兩,連皮) 炙甘草(五錢) 全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桂 (五錢,去粗皮) 服一帖,沖氣已止,當服藥后,吐頑痰二口。 十一日 沖氣已止,六脈緊退,而弦未除,可將初十日方,再服半帖,以后再服二十九 日改定方,以不畏寒為度。 十三日 服十一月十五日疏肝藥二帖。 十四初 背畏寒,脈仍弦緊,再服十二月初十日桂枝加桂湯二帖,以峻補沖陽,服藥后 吐頑痰二口。 十七日 脈仍弦緊,背猶畏寒,陽未全復,照原方再服二帖,分四日服。 十九日 前之畏寒,至今雖減,而未痊愈,脈之弦緊,亦未沖和,沖氣微有上動之象, 可取初十日桂枝加桂湯法,再服二帖,分四日,立春以后故也。 丙戌正月初五日 六脈俱弦,左脈更緊,糞后便紅,小腸寒濕,黃土湯為主方,議黃土 湯去柔藥,加淡滲通陽,雖自覺胸中熱,背心如熱水澆,所云熱非熱也,況又惡寒乎。 灶中黃土(八兩) 生苡米(五錢) 云苓塊(六錢) 熟附子(四錢) 蒼術炭(四錢) 桂枝 (五錢) 黃芩炭(四錢) 廣皮炭(四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血多則多服,萬一血來甚涌,附子加至八錢,以血止為度,再發再 服,切勿聽淺學人妄轉一方也。 丸方 陽虛脈弦,素有寒濕痰飲,與蠲飲丸方,通陽滲濕而補脾陽。 桂枝(八兩) 蒼術炭(四兩) 生苡仁(八兩) 云苓塊(八兩) 干姜炭(四兩) 炙甘草( 三兩) 益智仁(四兩) 半夏(八兩) 廣皮(六兩) 神曲糊丸,小梧子大,每服三錢,日三服,忌生冷豬肉介屬。 初十日 糞后便紅雖止,寒濕未盡,脈之緊者亦減,當退剛藥,背惡寒未罷,行濕之中 ,兼與調和營衛。 蒼術炭(三錢) 黃芩炭(錢半) 灶中黃土(一兩) 焦白芍(四錢) 生苡仁(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背不惡寒為度,戒生冷介屬豬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