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燥--卷五
<篇名>中燥
屬性:吳 五十七歲 乙酉四月十九日 感受燥金之象,腹痛,泄瀉,嘔吐。現下泄瀉雖止, 而嘔不能食,腹痛仍然,舌苔白滑,肉色刮白,宜急溫之,兼與行太陰之濕。 川椒炭(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三錢) 高良姜(二錢) 苡仁(五錢) 公丁香(一錢) 吳萸(二錢) 益智仁(二錢) 半夏(五錢) 二帖。 二十二日 背仍痛,原方加∶ 高良姜(一錢) 吳萸(一錢) 桂枝(五錢) 再服四帖。 二十七日 已效,陰氣未退,再服三帖,分四日服完。 五月初三日 痛減,嘔與泄瀉俱止,減川椒、萸、姜之半,再服六帖。 十三日 陰未化,陽自不復,且心下堅大如盤,脈如故,前方再服。 姚 四十八歲 乙酉四月二十一日 燥金感后,所傷者陽氣,何得以大劑熟地補陰。久 久補之,陽氣困頓,無怪乎不能食而嘔矣。六脈弦緊,豈不知脈雙弦者寒乎。 川椒炭(三錢) 陳皮(三錢) 半夏(五錢) 干姜(二錢) 茯苓(五錢) 公丁香(八分) 生姜(三錢) 苡仁(五錢) 初二日 加桂枝(三錢) 干姜(一錢) 減川椒之半。 十一日 嘔痛皆止,飲食已加,惟肢軟無力,陽氣太虛,加甘草合前辛藥,為辛甘補陽 方法。 二十一日 復感燥氣,嘔而欲瀉,于前方內去甘藥加分量自愈。六脈弦細如絲,陽微之 極。 川椒炭(三錢) 陳皮(三錢) 吳萸(三錢) 干姜(三錢) 茯苓(五錢) 半夏(五錢) 桂 枝(五錢) 公丁香(錢半) 生姜(五錢) 二十七日 諸癥皆效,脈稍有神,于原方內去吳萸、丁香之剛燥,加苡仁之平淡 ,陽明從中治也。 李 四十六歲 乙酉四月十六日 胃痛脅痛,或嘔酸水,多年不愈,現下六脈弦緊,皆 起初 感燥金之氣,金來克木,木受病,未有不克土者。土受病之由來,則自金克木始也,此等由 外感而延及內傷者,自唐以后無聞焉。議變胃而受胃變法,即用火以克金也。又久病在絡法 ∶ 公丁香(一錢) 茯苓(五錢) 枳實(四錢) 川椒炭(三錢) 苡仁(五錢) 生姜(五錢) 半夏(五錢) 陳皮(三錢) 四帖。 二十三日 復診仍用原方四帖。 五月初二日 現下胃痛脅痛吐酸之證不發,其六脈弦緊不變,是胸中絕少太和之氣,議 轉方用溫平,剛燥不可以久任也。 桂枝(四錢) 茯苓(五錢) 生姜(三錢) 陳皮(三錢) 大棗(二枚) 炙甘草(二錢) 半 夏(五錢) 干姜(二錢) 苡仁(五錢) 白芍(四錢) 服之如無弊,可多服。 十一日 診脈已回陽,去干姜,減桂枝之半。 二十四日 復診脈仍緊,原方加∶ 益智仁(二錢) 服三帖愈。 余 五十二歲 五月初二日 胃痛脅痛,脈雙弦,午后更甚者,陽邪自旺于陰分也。 川椒炭(三錢) 陳皮(三錢) 公丁香(錢半) 降香末(三錢) 香附(三錢) 楂炭(二錢) 吳萸(二錢) 青皮(二錢) 青橘葉(三錢) 半夏(五錢) 苡仁(五錢) 接服霹靂散。 十七日 復診病稍減,脈仍緊,去∶ 楂炭 橘葉 及川椒炭(一錢) 加 枳實(三錢) 二十四日 脈之緊者稍和,腹痛已止,惟頭暈不寐,且與和胃令寐,再商后法。 半夏(一兩) 苡仁(一兩) 茯苓(五錢) 枳實(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得寐為度。如服二帖后仍不寐,可加半夏至二兩,再服一帖。 譚 四十七歲 五月初二日 感受金涼,胸痹頭痛,脈弦細而緊。 薤白(三錢) 川椒炭(三錢) 濃樸(二錢) 桂枝(三錢) 陳皮(三錢) 高良姜(二錢) 半夏(三錢) 苡仁(五錢) 生姜(五片) 大棗(二個) 二帖。 十八日 燥氣雖化,六脈俱弦,舌苔白滑,用陽明從中治法,與苦辛淡法,最忌酸甘。 半夏(四錢) 苡仁(五錢) 香附(三錢) 茯苓(四錢) 干姜(錢半) 益智仁(二錢) 陳 皮(三錢) 蔻仁(錢半) 川椒炭(二錢) 二十一日 脈仍弦緊,熱藥難退,咳嗽減,效不更方。右脅微痛。加∶ 香附(三錢) 二十三日 右脅微痛,脈弦緊如故,加∶ 蘇子霜(三錢) 降香末(三錢) 旋復花(三錢) 二十六日 脅痛咳嗽皆止,痰尚多,脈弦未和,于前方內去香附 蘇子霜 降香 旋復 花加∶ 桂枝(四錢) 干姜(二錢半) 以充其陽氣,行痰飲,和弦脈。 \x霹靂散方\x 主治中燥吐瀉腹痛,甚則四肢厥逆轉筋, 痛肢麻,起臥不安,煩躁不寧,再甚則六脈 全無 。陰毒發斑疝癥等癥,并一切凝寒痼冷積聚,寒輕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為度 。非實在純受燥濕寒三氣陰邪者不可服。 桂枝(六兩) 公丁香(二兩) 草果(二兩) 川椒炭(五兩) 水菖蒲(二兩) 青木香(四 兩) 吳萸(四兩) 防己(三兩) 檳榔(二兩) 降香末(五兩) 附子(三兩) 小茴香(四兩) 薤白 (四兩) 苡仁(五兩) 五靈脂(二兩) 高良姜(三兩) 蓽澄茄(五兩) 細辛(二兩) 烏藥( 三兩) 干姜(三兩) 雄黃(五錢) 上藥共為細末,開水和服,大人每服三錢,病重者五錢,小兒減半,病甚重者連服數次 ,以痛止厥回,或瀉止筋不轉為度。 方論 按《內經》有五疫之稱,五行偏勝之極,皆可致疫。雖癘氣之至,多見火證,而 燥金 寒濕之疫,亦復時有。著風火暑三者為陽邪,與穢濁異氣相參,則為溫癘;濕燥寒三者為陰 邪,與穢濁異氣相參,則為寒癘。現下見證多有肢麻轉筋、手足厥逆、吐瀉腹痛、脅肋疼痛 ,甚至反惡熱而大渴思涼者。經謂霧傷于上,濕傷于下。此癥乃燥金寒濕之氣,直犯筋經, 由大絡別絡內傷三陰臟真,所以轉筋入腹即死也。既吐且瀉者,陰陽逆亂也;諸痛者,燥金 寒水之氣所搏也;其渴思涼飲者,少陰篇謂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則飲水求救也;其頭面赤 者,陰邪上逼,陽不能降,所謂戴陽也;其周身惡熱喜涼者,陰邪盤踞于內,陽氣無附欲散 也。陰病反見陽證,所謂水極似火,其受陰邪尤重也。諸陽證畢現,然必當臍痛甚拒按者, 方為陽中見純陰,乃為真陰之證。此處斷不可誤,故立方會三陰經剛燥溫熱之品,急溫臟真 ,保住陽氣,又重用芳香,急驅穢濁。一面由臟真而別絡大絡外出筋經經絡以達皮毛,一面 由臟絡腑絡以通六腑,外達九竅,俾濁穢陰邪,一齊立解。大抵皆扶陽抑陰,所謂麗照當空 ,群陰退避也。 趙 三十八歲 七月二十四日 感受燥金之氣,腹痛甚,大嘔不止,中有蓄水,誤食水 果。 公丁香(三錢) 半夏(一兩) 茯苓皮(五錢) 生姜(一兩) 川椒炭(六錢) 烏梅肉(三 錢) 吳萸(四錢) 陳皮(五錢) 高良姜(四錢) 枳實(三錢) 水五碗,煎二碗,渣再煎一碗。另以生姜一兩,煎湯一碗。候藥稍涼,先服姜湯一口, 接服湯藥一口,少停半刻,俟不吐再服第二口。如上法,以嘔止痛定為度。 二十五日 燥氣腹痛雖止,當臍仍堅,按之微痛,舌苔微黃而滑,周身筋骨痛,脈緩, 陽明之上中見太陽,當與陽明從中治例。 桂枝(六錢) 川椒炭(二錢) 生姜(三錢) 白芍(三錢,炒) 公丁香(一錢) 防己(三 錢) 苡仁(五錢) 茯苓(六錢) 半夏(五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服此身痛止。 二十六日 脈小于前,身痛已止,六脈未和,舌黃滑苔。 半夏(五錢) 生姜(三錢) 蔻仁(錢半) 茯苓(五錢) 陳皮(三錢) 濃樸(錢半) 苡仁 (五錢) 大腹皮(三錢) 川椒(錢半) 二十八日 腹脹如故不寐,加∶ 半夏(一兩) 初一日 太陽痹。 桂枝(六錢) 茯苓皮(五錢) 茅術炭(三錢) 防己(四錢) 通草(一錢) 片姜黃(三錢) 杏仁(五錢) 苡仁(五錢) 滑石(六錢) 蠶砂(三錢) 初六日 腹脹停飲,前方內去術之守,加苦辛之通,又去滑石。 大腹皮(三錢) 濃樸(三錢) 枳實(三錢) 陳皮(三錢) 初十日 六脈俱弦,胃口不開,腹脹肢倦,宜通六腑,即勞者溫之之法也。 桂枝(六錢) 大腹皮(三錢) 川椒炭(三錢) 陳皮(五錢) 益智仁(三錢) 半夏(五錢) 枳實(二錢) 茯苓(五錢) 濃樸(二錢) 服五帖而愈。 張 女十五歲 燥金之氣,直中入里,六脈全無,僵臥如死,四肢逆冷,已過肘膝, 痛轉 筋,與通脈四逆湯加川椒、吳萸、丁香一大劑。厥回脈出,一晝夜,次日以食粥太早,復中 如前,脈復厥,體又死去矣。仍用前方,重加溫藥一劑,厥回其半。又二帖而無活,后以補 陽收功。 顧 五十歲 直中燥氣,嘔少瀉多,四肢厥逆,無脈,目開,無語,睛不轉,與通脈四 逆湯。加∶ 人參 川椒 吳萸 丁香 一帖而效,三帖脈漸復,重與補陽而愈。 楊 室女 五十歲 脅痛,心煩懊 ,拘急肢冷,脈弦細而緊。欲坐不得坐,欲立不得 立, 欲臥不得臥,隨坐即欲立,剛立又欲坐,坐又不安。一刻較一刻脈漸小,立刻要脫。與霹靂 散不住灌之,計二時,服散約計四兩而稍定,后與兩和脾胃而全安。 鄭 二十六歲 先是三月初九日,得太陽中風,與桂枝湯已愈。十二日晚已臥,下體有 微汗 ,因廚房不戒于火,只穿小汗褂一件,未著襪,出外救火,火熄復臥,覺身微熱惡寒,腹中 脹痛,脈弦數,與桂枝柴胡各半湯,汗出稍輕,究不能解。以后外雖化熱,面赤汗多如溫病 狀,以當臍之痛未休,舌白不燥,斷不敢用辛涼,而辛溫之藥,或進或退,十日不解。至二 十四日反重用溫熱,佐以黃連三錢,次日表證里證,一齊俱解如失。后與調理脾胃兩陽而安 。 多 十六歲 燥淫表里俱病,面赤身熱,舌黃燥渴,六脈洪數而緊,大便閉,小便短, 通體 全似火證,只有當臍痛拒按。此為陽中之陰,乃為真陰,與苦熱芳香,一劑而熱退,減輕分 量,三帖而病全失矣。
屬性:吳 五十七歲 乙酉四月十九日 感受燥金之象,腹痛,泄瀉,嘔吐。現下泄瀉雖止, 而嘔不能食,腹痛仍然,舌苔白滑,肉色刮白,宜急溫之,兼與行太陰之濕。 川椒炭(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三錢) 高良姜(二錢) 苡仁(五錢) 公丁香(一錢) 吳萸(二錢) 益智仁(二錢) 半夏(五錢) 二帖。 二十二日 背仍痛,原方加∶ 高良姜(一錢) 吳萸(一錢) 桂枝(五錢) 再服四帖。 二十七日 已效,陰氣未退,再服三帖,分四日服完。 五月初三日 痛減,嘔與泄瀉俱止,減川椒、萸、姜之半,再服六帖。 十三日 陰未化,陽自不復,且心下堅大如盤,脈如故,前方再服。 姚 四十八歲 乙酉四月二十一日 燥金感后,所傷者陽氣,何得以大劑熟地補陰。久 久補之,陽氣困頓,無怪乎不能食而嘔矣。六脈弦緊,豈不知脈雙弦者寒乎。 川椒炭(三錢) 陳皮(三錢) 半夏(五錢) 干姜(二錢) 茯苓(五錢) 公丁香(八分) 生姜(三錢) 苡仁(五錢) 初二日 加桂枝(三錢) 干姜(一錢) 減川椒之半。 十一日 嘔痛皆止,飲食已加,惟肢軟無力,陽氣太虛,加甘草合前辛藥,為辛甘補陽 方法。 二十一日 復感燥氣,嘔而欲瀉,于前方內去甘藥加分量自愈。六脈弦細如絲,陽微之 極。 川椒炭(三錢) 陳皮(三錢) 吳萸(三錢) 干姜(三錢) 茯苓(五錢) 半夏(五錢) 桂 枝(五錢) 公丁香(錢半) 生姜(五錢) 二十七日 諸癥皆效,脈稍有神,于原方內去吳萸、丁香之剛燥,加苡仁之平淡 ,陽明從中治也。 李 四十六歲 乙酉四月十六日 胃痛脅痛,或嘔酸水,多年不愈,現下六脈弦緊,皆 起初 感燥金之氣,金來克木,木受病,未有不克土者。土受病之由來,則自金克木始也,此等由 外感而延及內傷者,自唐以后無聞焉。議變胃而受胃變法,即用火以克金也。又久病在絡法 ∶ 公丁香(一錢) 茯苓(五錢) 枳實(四錢) 川椒炭(三錢) 苡仁(五錢) 生姜(五錢) 半夏(五錢) 陳皮(三錢) 四帖。 二十三日 復診仍用原方四帖。 五月初二日 現下胃痛脅痛吐酸之證不發,其六脈弦緊不變,是胸中絕少太和之氣,議 轉方用溫平,剛燥不可以久任也。 桂枝(四錢) 茯苓(五錢) 生姜(三錢) 陳皮(三錢) 大棗(二枚) 炙甘草(二錢) 半 夏(五錢) 干姜(二錢) 苡仁(五錢) 白芍(四錢) 服之如無弊,可多服。 十一日 診脈已回陽,去干姜,減桂枝之半。 二十四日 復診脈仍緊,原方加∶ 益智仁(二錢) 服三帖愈。 余 五十二歲 五月初二日 胃痛脅痛,脈雙弦,午后更甚者,陽邪自旺于陰分也。 川椒炭(三錢) 陳皮(三錢) 公丁香(錢半) 降香末(三錢) 香附(三錢) 楂炭(二錢) 吳萸(二錢) 青皮(二錢) 青橘葉(三錢) 半夏(五錢) 苡仁(五錢) 接服霹靂散。 十七日 復診病稍減,脈仍緊,去∶ 楂炭 橘葉 及川椒炭(一錢) 加 枳實(三錢) 二十四日 脈之緊者稍和,腹痛已止,惟頭暈不寐,且與和胃令寐,再商后法。 半夏(一兩) 苡仁(一兩) 茯苓(五錢) 枳實(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得寐為度。如服二帖后仍不寐,可加半夏至二兩,再服一帖。 譚 四十七歲 五月初二日 感受金涼,胸痹頭痛,脈弦細而緊。 薤白(三錢) 川椒炭(三錢) 濃樸(二錢) 桂枝(三錢) 陳皮(三錢) 高良姜(二錢) 半夏(三錢) 苡仁(五錢) 生姜(五片) 大棗(二個) 二帖。 十八日 燥氣雖化,六脈俱弦,舌苔白滑,用陽明從中治法,與苦辛淡法,最忌酸甘。 半夏(四錢) 苡仁(五錢) 香附(三錢) 茯苓(四錢) 干姜(錢半) 益智仁(二錢) 陳 皮(三錢) 蔻仁(錢半) 川椒炭(二錢) 二十一日 脈仍弦緊,熱藥難退,咳嗽減,效不更方。右脅微痛。加∶ 香附(三錢) 二十三日 右脅微痛,脈弦緊如故,加∶ 蘇子霜(三錢) 降香末(三錢) 旋復花(三錢) 二十六日 脅痛咳嗽皆止,痰尚多,脈弦未和,于前方內去香附 蘇子霜 降香 旋復 花加∶ 桂枝(四錢) 干姜(二錢半) 以充其陽氣,行痰飲,和弦脈。 \x霹靂散方\x 主治中燥吐瀉腹痛,甚則四肢厥逆轉筋, 痛肢麻,起臥不安,煩躁不寧,再甚則六脈 全無 。陰毒發斑疝癥等癥,并一切凝寒痼冷積聚,寒輕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為度 。非實在純受燥濕寒三氣陰邪者不可服。 桂枝(六兩) 公丁香(二兩) 草果(二兩) 川椒炭(五兩) 水菖蒲(二兩) 青木香(四 兩) 吳萸(四兩) 防己(三兩) 檳榔(二兩) 降香末(五兩) 附子(三兩) 小茴香(四兩) 薤白 (四兩) 苡仁(五兩) 五靈脂(二兩) 高良姜(三兩) 蓽澄茄(五兩) 細辛(二兩) 烏藥( 三兩) 干姜(三兩) 雄黃(五錢) 上藥共為細末,開水和服,大人每服三錢,病重者五錢,小兒減半,病甚重者連服數次 ,以痛止厥回,或瀉止筋不轉為度。 方論 按《內經》有五疫之稱,五行偏勝之極,皆可致疫。雖癘氣之至,多見火證,而 燥金 寒濕之疫,亦復時有。著風火暑三者為陽邪,與穢濁異氣相參,則為溫癘;濕燥寒三者為陰 邪,與穢濁異氣相參,則為寒癘。現下見證多有肢麻轉筋、手足厥逆、吐瀉腹痛、脅肋疼痛 ,甚至反惡熱而大渴思涼者。經謂霧傷于上,濕傷于下。此癥乃燥金寒濕之氣,直犯筋經, 由大絡別絡內傷三陰臟真,所以轉筋入腹即死也。既吐且瀉者,陰陽逆亂也;諸痛者,燥金 寒水之氣所搏也;其渴思涼飲者,少陰篇謂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則飲水求救也;其頭面赤 者,陰邪上逼,陽不能降,所謂戴陽也;其周身惡熱喜涼者,陰邪盤踞于內,陽氣無附欲散 也。陰病反見陽證,所謂水極似火,其受陰邪尤重也。諸陽證畢現,然必當臍痛甚拒按者, 方為陽中見純陰,乃為真陰之證。此處斷不可誤,故立方會三陰經剛燥溫熱之品,急溫臟真 ,保住陽氣,又重用芳香,急驅穢濁。一面由臟真而別絡大絡外出筋經經絡以達皮毛,一面 由臟絡腑絡以通六腑,外達九竅,俾濁穢陰邪,一齊立解。大抵皆扶陽抑陰,所謂麗照當空 ,群陰退避也。 趙 三十八歲 七月二十四日 感受燥金之氣,腹痛甚,大嘔不止,中有蓄水,誤食水 果。 公丁香(三錢) 半夏(一兩) 茯苓皮(五錢) 生姜(一兩) 川椒炭(六錢) 烏梅肉(三 錢) 吳萸(四錢) 陳皮(五錢) 高良姜(四錢) 枳實(三錢) 水五碗,煎二碗,渣再煎一碗。另以生姜一兩,煎湯一碗。候藥稍涼,先服姜湯一口, 接服湯藥一口,少停半刻,俟不吐再服第二口。如上法,以嘔止痛定為度。 二十五日 燥氣腹痛雖止,當臍仍堅,按之微痛,舌苔微黃而滑,周身筋骨痛,脈緩, 陽明之上中見太陽,當與陽明從中治例。 桂枝(六錢) 川椒炭(二錢) 生姜(三錢) 白芍(三錢,炒) 公丁香(一錢) 防己(三 錢) 苡仁(五錢) 茯苓(六錢) 半夏(五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服此身痛止。 二十六日 脈小于前,身痛已止,六脈未和,舌黃滑苔。 半夏(五錢) 生姜(三錢) 蔻仁(錢半) 茯苓(五錢) 陳皮(三錢) 濃樸(錢半) 苡仁 (五錢) 大腹皮(三錢) 川椒(錢半) 二十八日 腹脹如故不寐,加∶ 半夏(一兩) 初一日 太陽痹。 桂枝(六錢) 茯苓皮(五錢) 茅術炭(三錢) 防己(四錢) 通草(一錢) 片姜黃(三錢) 杏仁(五錢) 苡仁(五錢) 滑石(六錢) 蠶砂(三錢) 初六日 腹脹停飲,前方內去術之守,加苦辛之通,又去滑石。 大腹皮(三錢) 濃樸(三錢) 枳實(三錢) 陳皮(三錢) 初十日 六脈俱弦,胃口不開,腹脹肢倦,宜通六腑,即勞者溫之之法也。 桂枝(六錢) 大腹皮(三錢) 川椒炭(三錢) 陳皮(五錢) 益智仁(三錢) 半夏(五錢) 枳實(二錢) 茯苓(五錢) 濃樸(二錢) 服五帖而愈。 張 女十五歲 燥金之氣,直中入里,六脈全無,僵臥如死,四肢逆冷,已過肘膝, 痛轉 筋,與通脈四逆湯加川椒、吳萸、丁香一大劑。厥回脈出,一晝夜,次日以食粥太早,復中 如前,脈復厥,體又死去矣。仍用前方,重加溫藥一劑,厥回其半。又二帖而無活,后以補 陽收功。 顧 五十歲 直中燥氣,嘔少瀉多,四肢厥逆,無脈,目開,無語,睛不轉,與通脈四 逆湯。加∶ 人參 川椒 吳萸 丁香 一帖而效,三帖脈漸復,重與補陽而愈。 楊 室女 五十歲 脅痛,心煩懊 ,拘急肢冷,脈弦細而緊。欲坐不得坐,欲立不得 立, 欲臥不得臥,隨坐即欲立,剛立又欲坐,坐又不安。一刻較一刻脈漸小,立刻要脫。與霹靂 散不住灌之,計二時,服散約計四兩而稍定,后與兩和脾胃而全安。 鄭 二十六歲 先是三月初九日,得太陽中風,與桂枝湯已愈。十二日晚已臥,下體有 微汗 ,因廚房不戒于火,只穿小汗褂一件,未著襪,出外救火,火熄復臥,覺身微熱惡寒,腹中 脹痛,脈弦數,與桂枝柴胡各半湯,汗出稍輕,究不能解。以后外雖化熱,面赤汗多如溫病 狀,以當臍之痛未休,舌白不燥,斷不敢用辛涼,而辛溫之藥,或進或退,十日不解。至二 十四日反重用溫熱,佐以黃連三錢,次日表證里證,一齊俱解如失。后與調理脾胃兩陽而安 。 多 十六歲 燥淫表里俱病,面赤身熱,舌黃燥渴,六脈洪數而緊,大便閉,小便短, 通體 全似火證,只有當臍痛拒按。此為陽中之陰,乃為真陰,與苦熱芳香,一劑而熱退,減輕分 量,三帖而病全失矣。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