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太陽所至)--卷五
<篇名>痙(太陽所至)
屬性:溫 癸亥二月二十九日 六十日之幼孩,痙已二十余日,現(xiàn)下脈不數(shù),額上涼汗,并無 外感 可知,乃雜藥亂投,致傷脾胃。故乳食有不化之形,恐成柔痙,俗所謂慢脾風(fēng)。議護中焦, 乃實土制風(fēng)法,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義也。 明天麻(三錢) 干姜(二錢) 茯苓(五錢) 廣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錢) 生苡仁(五 錢) 焦于術(shù)(錢半) 煨肉果(一錢) 煨姜(一片) 甘瀾水五茶杯,煎成兩茶杯,小兒服十之一二,乳母服十之八九。渣再煎一茶杯,服如 前。 三月初一日 赤子不赤而刮白兼青,脈遲涼汗,舌苔白滑而濃,食物不化,洞泄者必中 寒。 按∶痙必因于濕,古所謂柔痙是也。議從中治。經(jīng)謂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此癥全無風(fēng)火之 象,純?nèi)惶摵,乳中之濕不化,土愈虛則肝中內(nèi)風(fēng)愈動,若不崇土而惟肝是求,恐日見窮蹴 矣。 人參(四分) 廣皮炭(三分) 廣木香(五分) 生于術(shù)(一錢) 焦白芍(一錢) 煨肉果( 五分) 炙甘草(錢) 明天麻(三錢) 生苡仁(一錢) 初二日 風(fēng)濕相搏,有汗為柔痙。形若反弓者,病在太陽,俯視目珠向下者,病在陽明 ,以 陽明為目下綱也。今久病為雜藥困傷脾胃,大便泄,乳食不化,為濕多風(fēng)少,痙時俯時多, 為病在陽明。故此癥以脾胃為主,議補中益氣法,滲濕下行,內(nèi)用風(fēng)藥,領(lǐng)邪外出。 人參(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塊(三錢) 白術(shù)(一錢) 葛根(二分) 山藥(一錢) 炙 甘草(五分) 生苡仁(錢半) 焦白芍(一錢) 初三日 寒濕柔痙,昨用升陽益氣法,從陽明提出太陽,茲精神倍昔,顏色生動,舌上 白濁化凈,大便已實,甚為可喜,但痙家有炙瘡者難治。 人參(三分) 茯苓塊(一錢) 嫩桂枝(三分) 生于術(shù)(一錢) 焦杭白芍(一錢) 葛根( 二分) 廣皮炭(二分) 蓮子(三粒,去心不去皮,打碎) 生苡仁(一錢) 炙甘草(五分) 初四日 痙家自汗,有炙瘡者難治?滔虑易∑⑽福瑥钠⑽钢辛⒁詶l連四肢,是久痙一 定之至理。若鏤治其痙,是速之也。 人參(三分) 廣皮(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塊(一錢) 焦于術(shù)(八分) 煨肉果(三分) 生苡仁(一錢) 炙甘草(八分) 訶子肉(五分,煨) 茅術(shù)炭(六分) 初五日 痙家為苦寒所傷,脾陽下陷,又有炙瘡,其痙萬萬不能即愈。議護中陽,勿致 虛脫為要,非深讀錢仲陽、陳文仲、薛立齋、葉天士之書者,不知此恙。 人參(四分) 訶子肉(六分,煨) 白芍(二錢) 于術(shù)(一錢,炒) 桂枝(三分) 廣木香 (四分) 茯苓(一錢) 煨肉果(六分) 廣皮炭(三錢) 炙甘草(八分) 苡仁(錢半) 濃煎。 初七日 脈仍不數(shù),大便猶溏,但舌苔微黃,神氣漸復(fù),不似前虛寒太甚之象,宜退剛 藥,少進柔藥。醫(yī)經(jīng)謂上守神,粗守形,兵法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此之謂也。 人參(三分) 麥冬(一錢,米炒) 茯苓(一錢) 整蓮子(一錢) 于術(shù)(一錢,炒) 白芍 (一錢,炒) 炙甘草(七分) 陳皮(四分,鹽炒黑) 初九日 諸證漸退,神氣亦佳,但舌上復(fù)起重濁之白苔,乳濕之過,暫停參藥,且用疏 補法。 生苡仁(錢半) 整蓮子(一錢) 麥冬(一錢,帶心) 濃樸(五分) 茯苓(一錢) 焦神曲 (八分) 木香(四分) 廣皮炭(五分) 張 十三歲 乙酉六月初三日 脈沉細而弱,舌苔白,滑幼童體,濃純?nèi)粷裥爸,痙一 年有余。 蒼術(shù)炭(三錢) 云苓皮(五錢) 川椒炭(三分) 白蔻仁(一錢) 生苡仁(六錢) 廣皮( 三錢) 桂枝(三錢) 四帖。 初八日 痙癥發(fā)來漸稀,效不更方。 八帖。 十六日 脈至沉至細至緩,舌白滑甚,濕氣太重,故效而不愈。于前方中加劫濕而通補 脾陽之草果,調(diào)和營衛(wèi)之桂枝、白芍、甘草。 五帖。 二十一日 痙癥脈沉細,舌白滑,與濕淡法,發(fā)來漸稀,未得除根,于前方內(nèi)去剛燥, 加化痰。 桂枝(四錢) 苡仁(五錢) 半夏(六錢) 白芍(三錢,炒) 益智子(二錢) 炙甘草(一 錢) 廣皮(三錢) 云苓(五錢) 姜汁(三匙,沖) 二十五日 服前方四帖已效,舌苔仍然白滑,六脈陽微,照前方再服四帖。 二十九日 前方已服四帖,諸癥皆安,惟痰尚多,再四帖。 七月初九日 前方又服九帖,痙癥只發(fā)一次甚輕,已不嘔吐,痰尚多,脈甚小,照前方 再服。
屬性:溫 癸亥二月二十九日 六十日之幼孩,痙已二十余日,現(xiàn)下脈不數(shù),額上涼汗,并無 外感 可知,乃雜藥亂投,致傷脾胃。故乳食有不化之形,恐成柔痙,俗所謂慢脾風(fēng)。議護中焦, 乃實土制風(fēng)法,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義也。 明天麻(三錢) 干姜(二錢) 茯苓(五錢) 廣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錢) 生苡仁(五 錢) 焦于術(shù)(錢半) 煨肉果(一錢) 煨姜(一片) 甘瀾水五茶杯,煎成兩茶杯,小兒服十之一二,乳母服十之八九。渣再煎一茶杯,服如 前。 三月初一日 赤子不赤而刮白兼青,脈遲涼汗,舌苔白滑而濃,食物不化,洞泄者必中 寒。 按∶痙必因于濕,古所謂柔痙是也。議從中治。經(jīng)謂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此癥全無風(fēng)火之 象,純?nèi)惶摵,乳中之濕不化,土愈虛則肝中內(nèi)風(fēng)愈動,若不崇土而惟肝是求,恐日見窮蹴 矣。 人參(四分) 廣皮炭(三分) 廣木香(五分) 生于術(shù)(一錢) 焦白芍(一錢) 煨肉果( 五分) 炙甘草(錢) 明天麻(三錢) 生苡仁(一錢) 初二日 風(fēng)濕相搏,有汗為柔痙。形若反弓者,病在太陽,俯視目珠向下者,病在陽明 ,以 陽明為目下綱也。今久病為雜藥困傷脾胃,大便泄,乳食不化,為濕多風(fēng)少,痙時俯時多, 為病在陽明。故此癥以脾胃為主,議補中益氣法,滲濕下行,內(nèi)用風(fēng)藥,領(lǐng)邪外出。 人參(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塊(三錢) 白術(shù)(一錢) 葛根(二分) 山藥(一錢) 炙 甘草(五分) 生苡仁(錢半) 焦白芍(一錢) 初三日 寒濕柔痙,昨用升陽益氣法,從陽明提出太陽,茲精神倍昔,顏色生動,舌上 白濁化凈,大便已實,甚為可喜,但痙家有炙瘡者難治。 人參(三分) 茯苓塊(一錢) 嫩桂枝(三分) 生于術(shù)(一錢) 焦杭白芍(一錢) 葛根( 二分) 廣皮炭(二分) 蓮子(三粒,去心不去皮,打碎) 生苡仁(一錢) 炙甘草(五分) 初四日 痙家自汗,有炙瘡者難治?滔虑易∑⑽福瑥钠⑽钢辛⒁詶l連四肢,是久痙一 定之至理。若鏤治其痙,是速之也。 人參(三分) 廣皮(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塊(一錢) 焦于術(shù)(八分) 煨肉果(三分) 生苡仁(一錢) 炙甘草(八分) 訶子肉(五分,煨) 茅術(shù)炭(六分) 初五日 痙家為苦寒所傷,脾陽下陷,又有炙瘡,其痙萬萬不能即愈。議護中陽,勿致 虛脫為要,非深讀錢仲陽、陳文仲、薛立齋、葉天士之書者,不知此恙。 人參(四分) 訶子肉(六分,煨) 白芍(二錢) 于術(shù)(一錢,炒) 桂枝(三分) 廣木香 (四分) 茯苓(一錢) 煨肉果(六分) 廣皮炭(三錢) 炙甘草(八分) 苡仁(錢半) 濃煎。 初七日 脈仍不數(shù),大便猶溏,但舌苔微黃,神氣漸復(fù),不似前虛寒太甚之象,宜退剛 藥,少進柔藥。醫(yī)經(jīng)謂上守神,粗守形,兵法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此之謂也。 人參(三分) 麥冬(一錢,米炒) 茯苓(一錢) 整蓮子(一錢) 于術(shù)(一錢,炒) 白芍 (一錢,炒) 炙甘草(七分) 陳皮(四分,鹽炒黑) 初九日 諸證漸退,神氣亦佳,但舌上復(fù)起重濁之白苔,乳濕之過,暫停參藥,且用疏 補法。 生苡仁(錢半) 整蓮子(一錢) 麥冬(一錢,帶心) 濃樸(五分) 茯苓(一錢) 焦神曲 (八分) 木香(四分) 廣皮炭(五分) 張 十三歲 乙酉六月初三日 脈沉細而弱,舌苔白,滑幼童體,濃純?nèi)粷裥爸,痙一 年有余。 蒼術(shù)炭(三錢) 云苓皮(五錢) 川椒炭(三分) 白蔻仁(一錢) 生苡仁(六錢) 廣皮( 三錢) 桂枝(三錢) 四帖。 初八日 痙癥發(fā)來漸稀,效不更方。 八帖。 十六日 脈至沉至細至緩,舌白滑甚,濕氣太重,故效而不愈。于前方中加劫濕而通補 脾陽之草果,調(diào)和營衛(wèi)之桂枝、白芍、甘草。 五帖。 二十一日 痙癥脈沉細,舌白滑,與濕淡法,發(fā)來漸稀,未得除根,于前方內(nèi)去剛燥, 加化痰。 桂枝(四錢) 苡仁(五錢) 半夏(六錢) 白芍(三錢,炒) 益智子(二錢) 炙甘草(一 錢) 廣皮(三錢) 云苓(五錢) 姜汁(三匙,沖) 二十五日 服前方四帖已效,舌苔仍然白滑,六脈陽微,照前方再服四帖。 二十九日 前方已服四帖,諸癥皆安,惟痰尚多,再四帖。 七月初九日 前方又服九帖,痙癥只發(fā)一次甚輕,已不嘔吐,痰尚多,脈甚小,照前方 再服。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zé)任編輯:5jw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政策法規(guī)
- 醫(yī)學(xué)考試
- 醫(yī)藥資訊
- 結(jié)石研究
- 課題研究
- 培訓(xùn)教學(xué)
- 科技成果
- 歷代名醫(yī)
- 耳穴知識
- 中醫(yī)典故
- 中醫(yī)詞典
- 中醫(yī)診斷
- 中醫(yī)經(jīng)絡(luò)
- 中醫(yī)腧穴
- 中醫(yī)名方
- 中醫(yī)臨床
- 中醫(yī)保健
- 中醫(yī)養(yǎng)生
- 孕育保健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老年保健
- 嬰兒保健
- 新婚保健
- 藥膳食療
- 祖?zhèn)髅胤?/a>
- 民間偏方
- 中藥詳解
- 護理技術(shù)
- 草藥圖譜
- 人體圖譜
- 不孕不育
- 燒傷燙傷
- 祛病靈符
- 療疾手印
- 性學(xué)文獻
- 學(xué)術(shù)爭鳴
- 中醫(yī)教育
- 中醫(yī)特色
- 中醫(yī)歷史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心丸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眩飲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疔癰方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痔散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志圓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定中湯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錠子眼藥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地芩飲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第三大腹子散 09-28 [中醫(yī)方劑]中醫(yī)方劑:第三竹瀝湯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