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溫,卷二
<篇名>濕溫
屬性:王 三十三歲 壬戌四月二十二日 證似溫熱,但心下兩脅俱脹,舌白,渴不多飲,嘔 惡噯氣,則非溫熱而從濕溫例矣。用生姜瀉心湯之苦辛通降法。 生姜(一兩) 干姜(五錢) 茯苓(六錢) 生薏仁(五錢) 半夏(八錢) 黃芩(三錢,炒) 黃連(三錢) 生香附(五錢) 水八碗,煮三茶杯,分三次服。約二時服一次。二煎用水三杯,煎一茶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 心下陰霾已退,濕已轉陽,應清氣分之濕熱。 連翹(五錢) 杏泥仁(三錢) 銀花(五錢) 藿梗(三錢) 蘆根(五寸) 滑石(五錢) 熟 石膏(五錢) 黃芩炭(三錢) 郁金(三錢) 黃連(二錢) 水八碗,煎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四日 斑疹已現,氣血兩燔,用玉女煎合犀角地黃湯法。 生石膏(兩半) 牛蒡子(六錢) 知母(四錢) 元參(八錢) 銀花(一兩) 薄荷(三錢) 連 翹(一兩) 細生地(六錢) 犀角(三錢) 桔梗(四錢) 黃芩(四錢,炒) 人中黃(一錢) 二十五日 面赤,舌黃大渴,脈沉肢厥,十日不大便,轉矢氣,譫語,下證也。小承氣 湯。 生大黃(八錢) 枳實(五錢) 濃樸(四錢) 水八碗,煮三碗,先服一碗,約三時得大便,止后服;不便再服第二碗。 又大便后,宜護津液,議增液法。 麥冬(一兩,連心) 連翹(三錢) 細生地(一兩) 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 錢,炒) 煮三杯,分三次服。能寐不必服。 二十六日 陷下之余邪不清,仍思涼飲,舌黃微,以調胃承氣湯小和之。 生大黃(二錢) 元明粉(八分) 生甘草(一錢) 二十七日 昨日雖大解而不爽,脈猶沉而有力,身熱不退而微厥,渴甚面赤,猶宜微和 之,但恐犯數下之戒,議增液承氣,合玉女煎法。 生石膏(八錢) 知母(四錢) 黃芩(三錢) 生大黃(三錢,另煎,分為三份,每次沖一 分服)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若大便稀而不結不黑,后服勿沖大黃。 二十八日 大便雖不甚爽,今日脈浮不可下,渴思涼飲,氣分熱也;口中味甘,脾熱甚 也。議用氣血兩燔例之玉女煎,加苦藥以清脾癉。 生石膏(三兩) 黃連(三錢) 元參(六錢) 麥冬(一兩) 細生地(一兩) 知母(三錢) 黃芩(六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得涼汗,止后服,不渴,止后服。 二十九日 大用辛涼,微合苦寒,斑疹續出如許,身熱退其大半,不得再用辛涼重劑, 議甘寒合化陰氣加辛涼,以清斑疹。 連翹(三錢) 元參(四錢) 細生地(五錢) 銀花(三錢) 黃芩(三錢) 花粉(三錢) 黃 連(二錢) 薄荷(一錢) 麥冬(五錢) 犀角(三錢) 煮三碗,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大熱雖減,余焰尚存,口甘弄舌,面光赤色未除,猶宜甘寒苦寒合法。 連翹(三錢) 細生地(六錢) 黃芩(三錢) 丹皮(三錢) 元參(四錢) 黃連(二錢) 麥 冬(五錢) 銀花(三錢) 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 初二日 于前方內加∶ 犀角(二錢) 知母(錢半) 初三日 邪少虛多,宜用復脈去桂、棗,以其人本系酒客,再去甘草之重甘,加二甲、 丹皮、黃芩。 此甘潤化液,復微苦化陰,又苦甘咸寒法。 初四日 尚有余邪未盡,以甘苦合化入陰搜邪法。 元參(二兩) 黃芩(二錢) 麥冬(八錢) 知母(二錢) 細生地(六錢) 生鱉甲(八錢) 銀花(三錢) 丹皮(五錢) 連翹(三錢) 青蒿(一錢) 頭煎三茶碗,二煎一茶碗,分四次服。 陳 二十二歲 乙丑四月十七日 面赤目赤,舌苔滿布如積粉,至重之溫病也。最忌發 表,且用辛涼。 荊芥穗(五錢) 薄荷(四錢) 生甘草(三錢) 桔梗(六錢) 連翹(八錢) 銀花(八錢) 藿香葉(五錢) 牛蒡子(五錢) 杏仁(五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某 初九日 面赤目赤,舌苔滿布,至重之溫熱病,脈反緩而弦,外熱反不盛,口反不 渴,肢微厥,所謂陽證陰脈,乃本身陽氣,不能十分充滿,不肯化解耳。茲與化邪法。 荊芥穗(二錢) 郁金(二錢) 藿梗(二錢) 豆豉(錢半) 銀花(二錢) 連翹心(錢半) 青蒿(一錢) 桔梗(錢半) 薄荷(八分) 杏仁泥(二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一日 溫病未有不渴而燥者,今舌苔布滿而不渴,雖黃而滑,脈緩甚,熱不壯,蓋挾 濕之故也。議照濕溫例,治用苦辛寒法。 生蒼術(三錢) 廣皮(二錢) 郁金(三錢) 黃連(一錢) 蔻仁(一錢) 連翹(三錢) 銀 花(二錢) 藿香(二錢) 天花粉(三錢) 黃芩(一錢,炒)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各兩杯,兩帖而安。 陳 三十三歲 初八日 六脈弦細而勁,陰寒脈也;咳嗽稀痰,陰濕咳也;舌苔刮白而 滑, 陰舌苔也;嘔吐泄瀉,陰濕證也。雖發熱汗出而解,乃濕中兼風,病名濕溫,天下有如是之 陰虛證乎? 茯苓(四錢) 澤瀉(四錢) 桂枝(三錢) 于術(三錢) 炒白芍(二錢) 生苡仁(五錢) 半夏(五錢) 廣皮炭(二錢) 生姜汁(三匙沖) 初十日 痰飲兼風,誤治成壞證。前用溫平逐濕除風,諸惡證俱成,惟寒少熱多,熱后 汗出 未除,現下面赤口渴,暮夜譫語,有風化熱之象,但六脈尚弦,未盡轉陽也。再咳嗽則胸脅 小腹俱微痛,又有金克木之象。 桂枝(三錢) 茯苓(四錢) 杏仁(三錢) 青蒿(三錢) 炙甘草(三錢) 半夏(二錢) 炒 白芍(二錢) 生姜(三片) 豬苓(五錢) 石膏(六錢) 大棗(二個) 十四日 脈弦數,午后潮熱,前有白苔,復變黃苔,嘔惡口渴,頗有濕瘧之象;但咳嗽 便溏,又有濕溫之形。伏邪內陷,所致最難清理。 桂枝(四錢) 茯苓皮(五錢) 生石膏(八錢) 青蒿(二錢) 知母(三錢) 杏仁泥(三錢) 炙甘草(二錢) 苡仁(五錢) 滑石(六錢) 某 初十日 六脈俱弦而細,左手沉取數而有力,面色淡黃,目白睛黃。自春分午后身 熱, 至今不愈。曾經大瀉后,身軟不渴,現下雖不泄瀉,大便久未成條,午前小便清,午后小便 赤濁。與濕中生熱之苦辛寒法。 茵陳(四錢) 杏仁(三錢) 滑石(六錢) 茯苓皮(五錢) 通草(錢半) 黃連(一錢) 苡 仁(四錢) 蠶砂(三錢) 黃芩(二錢) 海金砂(四錢) 蒼術炭(三錢) 十三日 前方內去蒼術,加石膏,增芩連。 文 三十八歲 丁卯七月初二日 濕溫,舌苔白滑濃濁,脈象模糊,弦細而且沉濡。用 通三 焦法,先寒熱,繼微熱,后不熱,更方三十余帖,大抵不出滲濕之苦辛淡法。四十五日以后 方解,解后以兩和脾胃收功。
屬性:王 三十三歲 壬戌四月二十二日 證似溫熱,但心下兩脅俱脹,舌白,渴不多飲,嘔 惡噯氣,則非溫熱而從濕溫例矣。用生姜瀉心湯之苦辛通降法。 生姜(一兩) 干姜(五錢) 茯苓(六錢) 生薏仁(五錢) 半夏(八錢) 黃芩(三錢,炒) 黃連(三錢) 生香附(五錢) 水八碗,煮三茶杯,分三次服。約二時服一次。二煎用水三杯,煎一茶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 心下陰霾已退,濕已轉陽,應清氣分之濕熱。 連翹(五錢) 杏泥仁(三錢) 銀花(五錢) 藿梗(三錢) 蘆根(五寸) 滑石(五錢) 熟 石膏(五錢) 黃芩炭(三錢) 郁金(三錢) 黃連(二錢) 水八碗,煎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四日 斑疹已現,氣血兩燔,用玉女煎合犀角地黃湯法。 生石膏(兩半) 牛蒡子(六錢) 知母(四錢) 元參(八錢) 銀花(一兩) 薄荷(三錢) 連 翹(一兩) 細生地(六錢) 犀角(三錢) 桔梗(四錢) 黃芩(四錢,炒) 人中黃(一錢) 二十五日 面赤,舌黃大渴,脈沉肢厥,十日不大便,轉矢氣,譫語,下證也。小承氣 湯。 生大黃(八錢) 枳實(五錢) 濃樸(四錢) 水八碗,煮三碗,先服一碗,約三時得大便,止后服;不便再服第二碗。 又大便后,宜護津液,議增液法。 麥冬(一兩,連心) 連翹(三錢) 細生地(一兩) 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 錢,炒) 煮三杯,分三次服。能寐不必服。 二十六日 陷下之余邪不清,仍思涼飲,舌黃微,以調胃承氣湯小和之。 生大黃(二錢) 元明粉(八分) 生甘草(一錢) 二十七日 昨日雖大解而不爽,脈猶沉而有力,身熱不退而微厥,渴甚面赤,猶宜微和 之,但恐犯數下之戒,議增液承氣,合玉女煎法。 生石膏(八錢) 知母(四錢) 黃芩(三錢) 生大黃(三錢,另煎,分為三份,每次沖一 分服)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若大便稀而不結不黑,后服勿沖大黃。 二十八日 大便雖不甚爽,今日脈浮不可下,渴思涼飲,氣分熱也;口中味甘,脾熱甚 也。議用氣血兩燔例之玉女煎,加苦藥以清脾癉。 生石膏(三兩) 黃連(三錢) 元參(六錢) 麥冬(一兩) 細生地(一兩) 知母(三錢) 黃芩(六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得涼汗,止后服,不渴,止后服。 二十九日 大用辛涼,微合苦寒,斑疹續出如許,身熱退其大半,不得再用辛涼重劑, 議甘寒合化陰氣加辛涼,以清斑疹。 連翹(三錢) 元參(四錢) 細生地(五錢) 銀花(三錢) 黃芩(三錢) 花粉(三錢) 黃 連(二錢) 薄荷(一錢) 麥冬(五錢) 犀角(三錢) 煮三碗,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大熱雖減,余焰尚存,口甘弄舌,面光赤色未除,猶宜甘寒苦寒合法。 連翹(三錢) 細生地(六錢) 黃芩(三錢) 丹皮(三錢) 元參(四錢) 黃連(二錢) 麥 冬(五錢) 銀花(三錢) 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 初二日 于前方內加∶ 犀角(二錢) 知母(錢半) 初三日 邪少虛多,宜用復脈去桂、棗,以其人本系酒客,再去甘草之重甘,加二甲、 丹皮、黃芩。 此甘潤化液,復微苦化陰,又苦甘咸寒法。 初四日 尚有余邪未盡,以甘苦合化入陰搜邪法。 元參(二兩) 黃芩(二錢) 麥冬(八錢) 知母(二錢) 細生地(六錢) 生鱉甲(八錢) 銀花(三錢) 丹皮(五錢) 連翹(三錢) 青蒿(一錢) 頭煎三茶碗,二煎一茶碗,分四次服。 陳 二十二歲 乙丑四月十七日 面赤目赤,舌苔滿布如積粉,至重之溫病也。最忌發 表,且用辛涼。 荊芥穗(五錢) 薄荷(四錢) 生甘草(三錢) 桔梗(六錢) 連翹(八錢) 銀花(八錢) 藿香葉(五錢) 牛蒡子(五錢) 杏仁(五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某 初九日 面赤目赤,舌苔滿布,至重之溫熱病,脈反緩而弦,外熱反不盛,口反不 渴,肢微厥,所謂陽證陰脈,乃本身陽氣,不能十分充滿,不肯化解耳。茲與化邪法。 荊芥穗(二錢) 郁金(二錢) 藿梗(二錢) 豆豉(錢半) 銀花(二錢) 連翹心(錢半) 青蒿(一錢) 桔梗(錢半) 薄荷(八分) 杏仁泥(二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一日 溫病未有不渴而燥者,今舌苔布滿而不渴,雖黃而滑,脈緩甚,熱不壯,蓋挾 濕之故也。議照濕溫例,治用苦辛寒法。 生蒼術(三錢) 廣皮(二錢) 郁金(三錢) 黃連(一錢) 蔻仁(一錢) 連翹(三錢) 銀 花(二錢) 藿香(二錢) 天花粉(三錢) 黃芩(一錢,炒)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各兩杯,兩帖而安。 陳 三十三歲 初八日 六脈弦細而勁,陰寒脈也;咳嗽稀痰,陰濕咳也;舌苔刮白而 滑, 陰舌苔也;嘔吐泄瀉,陰濕證也。雖發熱汗出而解,乃濕中兼風,病名濕溫,天下有如是之 陰虛證乎? 茯苓(四錢) 澤瀉(四錢) 桂枝(三錢) 于術(三錢) 炒白芍(二錢) 生苡仁(五錢) 半夏(五錢) 廣皮炭(二錢) 生姜汁(三匙沖) 初十日 痰飲兼風,誤治成壞證。前用溫平逐濕除風,諸惡證俱成,惟寒少熱多,熱后 汗出 未除,現下面赤口渴,暮夜譫語,有風化熱之象,但六脈尚弦,未盡轉陽也。再咳嗽則胸脅 小腹俱微痛,又有金克木之象。 桂枝(三錢) 茯苓(四錢) 杏仁(三錢) 青蒿(三錢) 炙甘草(三錢) 半夏(二錢) 炒 白芍(二錢) 生姜(三片) 豬苓(五錢) 石膏(六錢) 大棗(二個) 十四日 脈弦數,午后潮熱,前有白苔,復變黃苔,嘔惡口渴,頗有濕瘧之象;但咳嗽 便溏,又有濕溫之形。伏邪內陷,所致最難清理。 桂枝(四錢) 茯苓皮(五錢) 生石膏(八錢) 青蒿(二錢) 知母(三錢) 杏仁泥(三錢) 炙甘草(二錢) 苡仁(五錢) 滑石(六錢) 某 初十日 六脈俱弦而細,左手沉取數而有力,面色淡黃,目白睛黃。自春分午后身 熱, 至今不愈。曾經大瀉后,身軟不渴,現下雖不泄瀉,大便久未成條,午前小便清,午后小便 赤濁。與濕中生熱之苦辛寒法。 茵陳(四錢) 杏仁(三錢) 滑石(六錢) 茯苓皮(五錢) 通草(錢半) 黃連(一錢) 苡 仁(四錢) 蠶砂(三錢) 黃芩(二錢) 海金砂(四錢) 蒼術炭(三錢) 十三日 前方內去蒼術,加石膏,增芩連。 文 三十八歲 丁卯七月初二日 濕溫,舌苔白滑濃濁,脈象模糊,弦細而且沉濡。用 通三 焦法,先寒熱,繼微熱,后不熱,更方三十余帖,大抵不出滲濕之苦辛淡法。四十五日以后 方解,解后以兩和脾胃收功。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