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伏暑
<篇名>伏暑
屬性:周 十四歲 壬戌八月十六日 伏暑內發,新涼外加。脈右大左弦,身熱如烙,無汗, 膠痰 ,舌苔滿黃,不宜再見泄瀉。不渴,腹脹,少腹痛,是謂陰陽并病,兩太陽互爭,難治之癥 。擬先清上焦濕熱,蓋氣化濕亦化也。 杏仁泥(三錢) 銀花(二錢) 白通草(一錢) 滑石(三錢) 蘆根(二錢) 淡竹葉(一錢) 生苡仁(錢半) 濃樸(二錢) 大貝母(一錢) 連翹(二錢) 梨皮(二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七日 案仍前。 連翹(二錢) 蘆根(二錢) 杏仁泥(錢半) 銀花(二錢) 薄荷(八分) 濃樸(錢半) 梨 皮 (錢半) 桑葉(一錢) 苦桔梗(錢半) 知母(三錢,炒) 鮮荷葉邊(一張) 滑石(三錢) 白 扁豆皮(二錢) 午一帖,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八日 兩與清上焦,熱已減其半,手心熱于手背,謂之里熱,舌苔紅黃而濃,為實熱 。宜宣之,用苦辛寒法。再按∶暑必夾濕,按腹中之痛脹,故不得不暫用苦燥法。 杏仁泥(三錢) 小枳實(錢半) 黃連(錢半,姜汁炒) 木通(二錢) 濃樸(錢半) 黃芩 炭 (一錢) 廣木香(一錢) 栝蔞仁(八分) 廣皮炭(一錢) 小茴香炭(錢半) 炒知母(錢半) 檳榔(八分) 十九日 腹之痛脹俱減,舌苔干燥黃黑,唇肉色絳,嗆咳痰粘。幼童陰氣未堅,當與存 陰退熱。 麥冬(六錢,連心) 丹皮(五錢) 元參(五錢) 沙參(三錢) 炒知母(二錢) 犀角(三 錢) 蛤粉(三錢) 杏仁(三錢) 生甘草(一錢) 細生地(四錢) 石膏(四錢) 二十日 津液稍回,宿糞未除,潮熱因邪氣還表,右脈仍然浮大,未可下,宜保津液, 護火克金之嗽。 焦白芍(四錢) 沙參(三錢) 牡蠣粉(錢半) 麥冬(六錢) 柏子霜(三錢) 杏仁粉(二 錢) 細生地(六錢) 霍石斛(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六錢) 犀角(一錢) 煮三杯,陸續服。 二十一日 諸癥悉解,小有潮熱,舌絳苔黑,深入血分之熱未盡除也,用育陰法。 焦白芍(四錢) 天冬(錢半) 柏子霜(三錢) 大生地(五錢) 麥冬(六錢) 丹皮(三錢) 沙參(三錢) 炙甘草(二錢) 牡蠣(三錢) 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二十二日 津液消亡,舌黑干刺,用復脈法。 炒白芍(六錢) 丹皮(四錢) 柏子霜(四錢) 生鱉甲(六錢) 麻仁(三錢) 麥冬(六錢) 生牡蠣(四錢) 阿膠(三錢,沖) 大生地(六錢) 頭煎二杯,今日服;二煎一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 右脈仍數,余邪陷入肺中,咳甚痰艱,議甘潤兼涼肺氣。 甜杏仁泥(三兩) 桑葉(三錢) 菊花(三錢) 苦桔梗(三錢) 麥冬(一兩,連心) 玉竹 (三 錢) 大貝母(三錢) 梨皮(三錢) 細生地(五錢) 沙參(三錢) 甘草(三錢) 丹皮(二錢) 煎四茶杯,分四次服。 二十四日 舌黑苔退,脈仍數,仍咳,腹中微脹。 杏仁粉(三錢) 象貝母(二錢) 郁金(錢半) 茯苓(三錢) 沙參(三錢) 藿梗(二錢) 生扁豆(三錢) 丹皮(三錢) 細生地(五錢) 桔梗(二錢) 麥冬(五錢) 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 昨晚得黑糞如許,潮熱退,唇舌仍絳。熱之所過,其陰必傷,與復脈法復其 陰。 沙參(三錢) 麥冬(一兩) 阿膠(二錢,沖) 炙甘草(三錢) 炒白芍(六錢) 生鱉甲( 五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大生地(八錢) 麻仁(三錢) 生牡蠣(五錢) 八碗水,煮成三碗,分三次服。二煎煮一碗,明早服。 二十六日 又得宿糞如許,邪氣已退八九,但正陰虛耳,故不欲食,晚間干咳無痰。 大生地(八錢) 阿膠(三錢) 生白芍(五錢) 麻仁(三錢) 炙甘草(三錢) 牡蠣粉(三 錢) 沙參(三錢) 麥冬(六錢) 天冬(二錢) 外用梨汁、藕汁、荸薺汁各一黃酒杯,重湯燉溫頻服。 二十七日 熱傷津液,便燥,微有潮熱,干咳舌赤,用甘潤法。 元參(六錢) 知母(二錢炒) 阿膠(二錢) 沙參(三錢) 麻仁(三錢) 細生地(五錢) 麥冬(六錢) 郁李仁(二錢) 梨汁(一杯沖) 地栗汁(一酒杯,沖) 二十八日 伏邪內潰,續出白痧如許,脈較前卻稍和,第二次舌苔未化,不大便。 連翹(二錢,連心) 麻仁(三錢) 牛蒡子(三錢,炒研) 炒銀花(二錢) 阿膠(錢半) 沙參(三錢) 元參(三錢) 生甘草(一錢) 大生地(五錢) 麥冬(六錢) 服此方后,晚間即得大便。 九月初四日 潮熱復作,不大便,燥糞復聚,與增液承氣湯微和之。 元參(五錢) 細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生大黃(二錢) 服此得黑糞如許,而潮熱退,脈靜。以后一以養陰收功。 陳 二十八歲 左脈洪大數實,右脈陽微,陰陽逆亂,伏暑似瘧,最難即愈。議領邪外 出法。 生鱉甲(三兩) 青蒿(四錢) 桂枝(三錢) 麥冬(八錢) 焦白芍(三錢) 甘草(錢半) 沙參(三錢) 丹皮(三錢) 知母(三錢,炒) 三帖即愈。 十四日 伏暑寒熱已愈,不食不饑不便,胸中痞悶,九竅不和,皆屬胃病。 半夏(五錢) 廣皮(錢半) 青皮(錢半) 桂枝(錢半) 郁金(二錢) 生苡仁(五錢) 茯 苓(五錢) 黨參(三錢) 三帖。 十七日 久病真陽虛則膺痛,余邪化熱則口苦,正氣不復則肢倦。 西洋參(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黃芩炭(錢半) 焦白芍(三錢) 生姜(二片) 廣皮炭(錢半) 炙甘草(錢半) 大棗(二枚) 某 乙丑八月二十二日 不兼濕氣之伏暑誤治,津液消亡,以致熱不肯退,唇裂舌燥, 四十 余日不解,咳嗽膠痰,譫語口渴。可先服牛黃清心丸,清包絡而搜伏邪;湯藥與存陰退熱法 。 細生地(三錢) 麥冬(五錢) 白芍(三錢炒) 甘草(一錢) 沙參(三錢) 生牡蠣(五錢) 生鱉甲(五錢) 生扁豆(三錢) 二十四日 暑之偏于熱者,誤以傷寒足經藥治之,以致津液消亡。昨用存陰法,兼芳香 開絡中閉伏之邪,已見大效。茲因小便赤甚而短,熱雖減而未除,議甘苦合化陰氣法。 二甲復脈湯,加黃芩(三錢) 如有譫語,其牛黃丸仍服。 二十六日 昨用甘苦合化陰氣法,服后大見涼汗,茲熱已除,脈減,舌苔盡退,但六脈 重 按全無,舌仍干燥。議熱之所過,其陰必傷例,用二甲復脈湯,重加鱉甲、生甘草八帖。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