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痢第 4 頁
張 氣衰熱伏,腹痛下痢,脘中痞悶,不欲納食,由瘧變痢,經邪入腑,斯病勢已重,清理濕熱以開痞,延久必須扶正。
淡黃芩 川連 人參 生白芍 干姜 枳實
某 邪陷瘧后變痢,傷及厥陰,癥見氣上撞心,饑不能食,干嘔腹痛,全是肝病,肝為至陰之臟,相火內寄,仲景治法,不用純剛燥熱之藥,以肝為剛臟故也,今正交土旺,土木為仇,五日內未為穩當。
人參 炒當歸 炒白芍 炒烏梅肉 茯苓 淡吳萸 生香附汁 真北秦皮
孫 下痢無積,肛墜,腸間汩汩有聲,此屬腸風,當用攝固。腸風
熟地炭 萸肉炭 炒歸身 炒杞子 川斷 北味肉
煎藥送赤石脂丸三錢。
某 當年久痢,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腎兩因,兼理氣分之滯,體質陽虛,遇冷病加,今病起長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熱阻其宣化,久則氣血凝著而為腸紅,先與桂苓甘露飲,分消其濕。
于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滑石 桂心
包 噤口痢。
川連 人參 黃芩 白芍 草決明 炒山楂 炒銀花
又 噤口痢,乃熱氣自下上沖,而犯胃口,腸中傳導皆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香連梅芍,僅宣中焦,未能泄下熱燔燎,若不急清,陰液同歸于盡,姑明其理,以俟高明備采。
白頭翁湯。
又 脈左細,數右弦,干嘔不能納谷,腹痛里急后重,痢積不爽,此暑濕深入著腑,勢屬噤口痢疾,癥非輕渺,議用苦寒清解熱毒,必痛緩胃開,方免昏厥之變。
川連 干姜 黃芩 銀花 炒山楂 白芍 木香汁
又 下午病劇,乃陰氣消亡之征,若但陰柔,恐生生不至,疏補胃藥,正宜進商。
生地 阿膠 人參 生白芍 炒山楂 炒銀花
矯 初起無寒熱,即瀉痢嘔惡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傷,由口鼻吸氣而入,邪與水谷交混,蒸變濕熱,釀為積滯膿血,腸胃氣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里結后重,香連苦辛,理氣導濕清熱,初用頗是,皆緣勞碌之人,非膏粱溫養之質,淡薄積勞,中氣易傷,四十日來,積少痛緩,醫稱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饑飽,診得脈弦,形衰,舌白,不渴飲水,日瀉數行,全屬胃倒氣奪,中宮損極,下關不攝,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湯藥,藥味氣劣,胃衰必惡,久痢久瀉,務在能食,古人非醒脾胃,即安腎攝納,再詢粉漿下咽,或嗆或噎,議以上脘宜通其清陽,下焦當固攝其滑脫,仿古方中參苓白術散末,當以米飲日服二次,間以不膩滑之物,食些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為補,必得胃氣漸醒,方有轉危為安。
人參二錢 焦術一錢半 茯苓一錢半 炙草五分 炒扁豆二錢 苡仁一錢半 桔梗一錢 砂仁七分炒 炮姜炭一錢 肉豆蔻一錢
上藥研細,秤準分兩,每次用香粳米飲湯調服一錢五分,上藥須日進二次。
鮑 舌心黃,邊白,渴飲,水漿停胃脘,干嘔微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診脈堅勁不和,八旬又二,暑濕熱邪內著,必脾胃氣醒,始可磨耐,以高年不敢過清過消,用清暑益氣方法。
川連 黃芩 石蓮子 煨干葛 青皮 人參 茯苓 厚樸 豬苓 澤瀉
又 口中干燥,小水全無,泉源已竭,陰液無以上承,痢癥噤口,都是濕熱壅于胃口,下元衰憊,沖脈氣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難捉摸矣。
川連 黃芩 草決明 石蓮子 烏梅 白芍
徐評 夏秋之痢,總由濕熱積滯,與傷寒傳入三陰之痢不同,案中合法者亦甚多,一遇老年及久痢,即混入陰經治法,并參附烏梅五味等,全不對癥,隨筆亂書,并與案中之論,亦自己相背,想是習氣使然,抑此中實無定見也,后人竟用溫補,以為本之此老,殺人無算,觸目傷懷。本文來自:中醫五絕網http://www.ibe2005.net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