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痢第 3 頁
某 痢后大便不實,食不健運,色脈俱是虛象,此清陽失曠于中,陰氣先走泄于下,先理中焦,再當攝陰。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草 廣皮 炮姜 益智
某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呃忒之來,由乎胃少納谷,沖氣上逆,有土敗之象,勢已險篤,議金匱附子粳米湯。
人參 附子 干姜 炙草 粳米
某 長齋有年,土薄氣餒,加以久痢少谷欲嘔,脾胃之陽衰矣,由夏及今,半載不痊,倘忽腫脹,何法施治。
人參 白術 干姜 炮姜 丁香 茯苓
袁 中下陽微,嘔呃下利,溫中不應,恐延衰脫,夫陽宜通,陰宜守,此關閘不致潰散,春回寒谷,生氣有以把握,候王先生主議。
人參 附子 炮姜 炒粳米 赤石脂 生白芍
某 春痢入冬,痢止,腹痛食少,童年那有淫欲之擾,此系寒熱不和,脾胃受傷也。
六君子湯加肉桂。
某 脈沉微,下痢紅紫黑,舌胎粉白,并不渴飲,此太陰脾營虛寒也,仿理陰煎。脾營虛寒
當歸頭 白芍 炮姜 炙草 茯苓 益智
唐氏 下痢四十余日,形寒腹痛。
炒當歸 生白芍 肉桂 炒山楂 青皮 茯苓
沈 議堵截陽明一法。陽明不闔
人參 炒白粳米 炮姜 赤石脂
某六四 高年下痢,痰多舌干,脈右空大,神困音低,乃脾腎兩虧,二氣交虛,有年致此,恐非宜。脾腎兼虛
人參一錢半 菟絲子一錢半 赤石脂三錢 炮姜一錢半 茯苓三錢 木瓜一錢
王五十 久痢久瀉為腎病,下瀉久而陰傷氣墜,四神丸治脾腎晨泄,辛溫香燥皆剛,佐入五味酸柔,不過稍制其雄烈,此肛墜尻酸,乃腎液內少而氣陷矣,腥油肉食須忌。
熟地 禹余糧石 五味子
蔣五一 久痢用辛甘溫而效,是脾陽久傷,治由東垣法極是,述食血腥,滑必便溏,四肢忽有肉疹,營衛內應脾胃,氣血未得充復,五旬外,下亦怯,用脾腎兩補。
人參 山藥 茯苓 湖蓮 芡實 補骨脂 蓯蓉 萸肉 五味 巴戟 菟絲 覆盆子
某 下痢腹痛舌干,肛墜,痢傷陰也。痢傷陰液
熟地炭 炒歸身 炒白芍 炒楂肉 茯苓 炙草
某 滯濁下行痛緩,議養陰通腑。
生地 阿膠 丹皮 山梔 豬苓 澤瀉
孫 脈左數,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熱,所伏暑熱,乘陰虛下陷,是清熱理脾不效,當攝陰升陽。
熟地炭 當歸炭 山楂炭 炒黑麥芽 炙黑甘草 防風根 炒黑升麻
又 照方去山楂、麥芽,加人參、焦白芍。
又 瀉痢久必陰損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實火客邪,與甘酸化陰。
人參 山藥 炙草 炒烏梅 木瓜 炒湖蓮肉
蔡 脈右數,左細數,面垢舌燥,白苔點點,肌膚甲錯,左脅動氣,伏暑當秋涼而發,初病如瘧,當從苦辛寒法,里邪熾烈,變為下痢,胃津被劫,陰液大耗,昔賢于熱病液涸,急以救陰為務,茍胃關得蘇,漸以冀安,否則犯喻氏所指,客邪內陷,液枯致危之戒矣。
復脈湯去姜桂麻。
又 酸甘化陰法。
人參 生地 烏梅 炙草 麥冬 木瓜
鮑 痢久,陰液消亡,無以上承,必唇燥舌干,奈胃關不和,善噫難饑,此由陰膩柔劑所致,擇其不膩滯者調之。
人參 炙草 炒白芍 炒烏梅肉 炒麥冬 茯神
周五十 痢后氣墜,都主陰傷,但嗔怒不已,木犯土,致病留連,攝陰之中,聊佐和肝。
熟地 茯苓 炒山楂 炒烏梅 木瓜
某 陰液涸,則小水不通,胃氣逆,則厭食欲嘔,此皆痢之款癥也,治以中下二焦為主,議理陰煎。
熟地 白芍 附子 五味 炮姜 茯苓
吳三十 痢久陰傷腹痛,肛門墜脹,秋病入冬不愈,已屬休息癥,和陰劑中,仍有升降,仿東垣法。
炒熟地 炒當歸 炒白芍 炙草 生山楂 生谷芽
陳三七 瀉痢久則傷腎,多見下焦沉墜,先傷在陰,剛藥不效。久痢傷腎下焦不攝
人參 鹿茸 菟絲子 茯苓 舶茴香 制補骨脂 砂仁
張五一 晨泄痢血屬腎病,無痛墜等因,用黑地黃丸。
范 瀉痢起于長夏,醫謂時令濕熱,胃苓湯,芩芍法,固非謬訛,因高年腎陽肝陰先虧,使客氣內擾阻遏,中流乏砥柱坐鎮,致狂瀾滔天耳,病經兩旬不減,重陰無陽,驗諸神識尚清,其外邪為少,而內損為多八脈無權,下無收攝,漏卮不已,理必生陽泄,下焦冷,此皆陰陽二氣微絕治病則夯,治本為宜,非置之不理,實究天人而已。
人參二錢 鹿茸二錢 炒黑當歸三錢 生杜仲三錢 生沙苑一錢 茯苓三錢
李五十 自痢五六年,即周身痛痹,蓋腸胃病,致經絡筋骨藩籬疏撤,陽失衛,藥難效靈,書此代煎。
冬于術 蓯蓉 熟附子
河水煎。
吳四九 治痢大法,無過通塞二義,夏秋濕熱固多,初痢不痛,已非濕熱,色滯者,腸中陳腐也,至今痛而痢,痢后復痛,按之痛減屬虛,小雪不愈,陽不來復,久痢治腎,然非滋膩,先用苓姜術桂湯。
某氏 治痢古法,不越通澀,經停有瘕,腹浮腫,八脈之病,醫惑于見痢,認為脾胃癥,議用濟生腎氣丸。
朱五七 痢久肛墜,是下焦腎虛,失于收納,治脾胃藥無功。
熟地炭 炒歸身 赤石脂 五味子 炒楂肉
周四六 痢久必傷腎陰,八脈不固,腸膩自滑而下,但執健脾無用,病不在中,納谷運遲,下焦坎陽亦衰,用三神丸。
五味子 補骨脂 肉果
某 痢久陰陽兩傷,少腹肛墜,連兩腰胯脊髀酸痛,由臟腑絡傷,已及奇經,前議輕劑升陽頗投,仍從下治。
人參 鹿茸 附子 炒當歸 茴香 菟絲子 杜仲
周 轉方柔藥相安,顯然久痢傷及腎陰,當用理陰煎,兼用禹糧石脂丸,以攝固腸中。
熟地炭 歸身炭 人參 炙甘草 五味子 炒楂肉
兼服禹糧赤石脂丸。
金氏 脈數勁,下痢腹鳴痛,后墜,臥則氣沖,咳嗽吐粘涎,產后過月,顯是下損至中,納谷日少,形神日衰,勢已延成蓐勞,難期速功。
熟地炭 人參 茯神 炒山藥 建蓮 赤石脂
某氏 休息痢,經二年,明是下焦陰陽皆虛,不能收攝,經期不來,小腹撫摩有形上行,似乎瘕,其實氣結,若不急進溫補,恐滋擾腫脹之累也。
人參 附子 茯苓 炙草 五味 白芍
某 氣虛下陷,門戶不藏。氣虛下陷
人參 黃芪 廣皮 炙草 歸身 炒白芍 防風 升麻
某 痢經五十日來,小愈再發,獨見后重下墜,此為氣陷,則門戶不藏,亦胃弱內風乘襲,議陷者舉之。
人參 歸身 白芍 炙草 升麻 荷葉
石 瘧邪熱氣,內陷變痢,延已三月,脾胃氣衰,面浮肚膨,仍有里急欲墜之象,中虛伏邪,進以和解。瘧變痢
黃芩 柴胡 人參 丹皮 炒當歸 白芍 谷芽 炒山楂
蔡 神氣索然,腹中動氣,舌紅嗌干,寒熱日遲,平素積勞致虛,邪伏厥陰,脈促細堅,溫清難用,勉議復脈湯,存陰勿涸,希圖援救。
復脈湯。
又 兩投復脈色脈略轉,所言平素積虛,不但瘧邪內陷陽結于上則胸痞,陰走于下則頻利,非徒開泄攻邪也。
救逆湯去姜。
又 奔脈動氣,皆是陽虛濁泛,當和營理陽。
人參 茯苓 歸身 炙草 桂心 牡蠣 煨姜 大棗
又 沖氣填塞,邪陷下痢,勢非輕小,用瀉心法。
人參 淡干姜 熟附子 川連 黃芩 枳實
又 人參 淡干姜 生地 炒桃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