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指南醫案--瘧第 2 頁
汪氏 微冷熱多,舌白,脘悶嘔惡,暑穢過募原為瘧。
杏仁 郁金 滑石 厚樸 黃芩 炒半夏 白蔻 橘紅
某 舌白脘悶,寒起四末,渴喜熱飲,此濕邪內蘊,脾陽不主宣達,而成濕瘧。濕瘧
厚樸一錢半 杏仁一錢半 草果仁一錢 半夏一錢半 茯苓三錢 廣皮白一錢半
某二五 瘧止,面浮漸及脘腹。
苡仁 桑白皮 茯苓 大腹皮 姜皮 廣皮
某 間瘧,寒熱俱微,此屬濕瘧。
杏仁三錢 厚樸一錢 桂枝木五分 飛滑石三錢 草果八分 炒半夏一錢半 茯苓皮三錢 綿茵陳一錢半
牛四八 寒來喜飲熱湯,發熱后反不渴,間瘧已四十日,今雖止,不饑不思食,五味入口皆變,初病舌白干嘔,濕邪中于太陰脾絡,濕郁氣滯,喜熱飲暫通其郁,邪蒸濕中生熱,六腑熱灼,津不營運,至大便硬秘,此為氣痹濕結,當薄味緩調,令氣厘清肅,與脾約似同,但仲景氣血兼治,此病卻專傷氣分。
炒黃半夏 生益智仁 綿茵陳 廣皮 厚樸 茯苓
又 瘧止,舌白,不饑,大便旬日不通,此皆留邪堵塞經腑隧道之流行,久延必致腹脹癥瘕。
杏仁 白蔻仁 半夏 厚樸 生香附汁 廣皮 茯苓皮
接服半硫丸二錢。
某 脈右弦左弱,留邪未盡,大便粘稀,最防轉痢,較七八日前,勢減一二,但去疾務盡,苦辛寒逐其蘊伏,而通利小便,亦不可少。
草果 知母 厚樸 茯苓 木通 滑石
曹 身痛,舌白口渴,自利,此濕溫客氣為瘧,不可亂投柴葛,仲景有濕家忌汗之律。濕熱
飛滑石 杏仁 郁金 淡黃芩 白蔻仁 防己
又 濕甚為熱,心痛,舌白便溏,治在氣分。
竹葉心 麥冬 郁金 菖蒲 飛滑石 橘紅
化服牛黃丸。
又 心下觸手而痛,自利,舌白煩躁,都是濕熱阻氣分,議開內閉,用瀉心湯。
川連 淡黃芩 干姜 半夏 人參 枳實
又 神氣稍清,痛處漸下至臍,濕傷在氣,熱結在血,吐咯帶血,猶是上行為逆,熱病瘀留,必從下出為順。
川連 黃芩 干姜 半夏 人參 枳實 白芍 炒楂肉
費 舌白渴飲,身痛嘔惡,大便不爽,診脈濡小,乃暑濕從口鼻入,濕甚生熱,四末擾中,瘧發脘痞脹痹,當以苦辛寒清上徹邪,不可謂遺泄而病,輒與溫補助邪。
黃芩 知母 白蔻 郁金 蔞皮 厚樸 杏仁 半夏 姜汁 石膏
又 脈濡,口渴,余熱尚熾。
人參 知母 石膏 竹葉 甘草 麥冬
又 熱緩,不欲食,津液受爍,當和胃生津。
人參 五味 知母 橘紅 炒白芍 半夏曲
張 瘡家濕瘧,忌用表散,蒼術白虎湯加草果。
曹 寒從背起,汗泄甚,面無淖澤,舌色仍白,邪未盡,正先怯心虛痙震,恐亡陽厥脫,議用仲景救逆法加參。陽虛
又 舌絳口渴,汗泄,瘧來日晏,寒熱過多,身中陰氣大傷,剛補勿進,議以何人飲。
人參 何首烏
孫 陽虛之體,伏暑成瘧,涼藥只宜少用,身麻屬氣虛,用生姜瀉心法。
半夏 生姜汁 茯苓 炙甘草 南棗肉
沈 陽微復瘧。
桂枝 當歸 黃芪 防風 鹿角屑 姜汁 南棗
范五三 勞瘧入陰,夏月陽氣發泄,仍然勞苦經營,以致再來不愈,用藥以辛甘溫理陽為正,但未易驟效耳。
人參 當歸 肉桂 炙草 川蜀漆 生姜 南棗
方 寒甚于背,陽脈衰也。
人參 鹿茸 炒當歸 炙草 鹿角霜 官桂
鱉甲煎丸。
吳六一 背寒,舌白粉胎,知饑食無味,此為無陽,溫中下以托邪。
生白術 厚樸 桂枝 附子 草果仁 茯苓
又 照方去茯苓加人參炙草生姜。
程 寒熱經月不止,屬氣弱留邪,以益氣升陽。
補中益氣湯。
又 生鹿茸 鹿角霜 人參 歸身 茯苓 炙草 生姜
某氏 建中法甚安,知營衛二氣交餒,夫太陽行身之背,瘧發背冷,不由四肢,是少陰之陽不營太陽,此汗大泄不已矣,孰謂非柴葛傷陽之咎歟,議用桂枝加熟附子湯。
人參桂枝湯加熟附子。
華氏 二十歲,天癸始通,面黃汗泄,內熱外冷,先天既薄,瘧傷不復,內經謂陽維為病,苦寒熱,綱維無以振頓,四肢骨節疼痛通,八脈以和補,調經可以卻病。
淡蓯蓉 鹿角霜 當歸 川芎 杜仲 小茴 茯苓 香附
顧氏 進護陽方法,諸癥已減,寒熱未止,乃久病陽虛,脈絡未充,尚宜通補為法。
人參 生鹿茸 當歸 紫石英 茯苓 炙草 煨姜 大棗
又 經邪不盡,寒熱未止,緣瘧久營衛氣傷,脈絡中空乏,屢進補法,僅能填塞絡中空隙,不能驅除蘊伏之邪,擬進養營法,取其養正邪自卻之意。
人參 當歸 杞子 生白芍 茯神 桂心 炙草 遠志 煨姜 南棗
袁嫗 脈弦緩,寒戰甚則嘔吐噫氣,腹鳴溏泄,是足太陰脾寒也,且苦辛寒屢用不效,俱不對病,反傷脾胃。
人參 半夏 草果仁 生姜 新會皮 醋炒青皮
又 靈樞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變,況老年人驚恐憂勞,深夜不得安寐,遂致寒戰瘧發,當以病因而體貼諦視,其為內傷實屬七八,見瘧通套,已屬非法,若云肺瘧,則秋涼不發,何傳及于冬令小雪,當以勞瘧稱之,夫勞必傷陽氣,宜乎四末先冷,瘧邪傷中,為嘔惡腹鳴矣,用露姜飲。
又 陽陷入陰,必目瞑欲寐,寒則肉腠筋骨皆疼,其藩籬護衛太怯,杳不知饑,焉得思谷,老年人須血氣充溢,使邪不敢陷伏,古賢有取升陽法。
嫩毛鹿角 人參 當歸 桂枝 炙甘草
又 前議勞傷陽氣,當知內損邪陷之理,凡女人天癸既絕之后,其陰經空乏,豈但營衛造偏之寒熱而已,故溫脾胃,及露姜治中宮營虛,但畏寒不知熱為牝瘧,蓋牝為陰,身體重者,亦是陰象,此辛甘理陽,鹿茸自督脈以煦提,非比姜附但走氣分之剛暴,驅邪益虛,卻在營分,奇經曰,陽維脈為病發寒熱也。
鹿茸 鹿角霜 人參 當歸 潯桂 茯苓 炙草
又 正氣和營瘧戰已止,當小其制。
人參 鹿茸 當歸 炒杞子 沙苑 茯苓 炙草
某 瘧后,脾腎陽虛,便溏畏寒,肢體疲倦,當防腫脹。
附子 白術 茯苓 澤瀉 苡仁 生姜 大棗
某 陰瘧已亂汗多。
桂枝 牡蠣 生黃芪 炙草 歸身 五味 煨姜 大棗
某 脈沉,舌白,呃忒,時時煩躁,向系陽虛痰飲,瘧發三次即止,此邪窒不能宣越,并非邪去病解,今已變病,陰冱痰濁阻塞于中,致上下氣機不相維續,癥勢險篤,舍通陽一法,無方可擬,必得中陽流運,瘧癥復作,庶有愈機。
淡附子一錢半 生草果仁錢半 生白芍三錢 茯苓三錢 生厚樸一錢 姜汁五分
一劑,此冷香真武合劑。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