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用飲食 第十一章 其他食物第 5 頁
小麥
【基原】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種子。
【異名】又叫淮小麥。
【性味歸經】甘,涼。入心、脾、腎經。
【功效】養心益腎,除熱止渴,通淋止瀉。
【應用】
1.臟躁,心神不寧:小麥500克,甘草90克,大棗10枚,上三味加水煮,溫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2.煩熱,消渴,泄痢:小麥做飯及煮粥時,用于消渴口干。(《食醫心鏡》)
3.腸胃不固慢性泄瀉:小麥面炒令焦黃,溫水調服,每日2次,每次一湯匙(《飲膳正要》炒面粉);或以飛羅面炒熟,每晨以白砂糖或炒鹽調食,用于大便久瀉。(《隨息居飲食譜》)
【現代研究】
種子含淀粉、蛋白質、糖類、糊精、粗纖維。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麥麩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和蛋白質,有和緩神經的功效,可治腳氣病和末梢神經炎。
【按語】
小麥胚芽中含有豐富維生素E,可抗老防衰,宜老年人食用。浮小麥(為未成熟的嫩麥,淘洗時飄浮于水面)性味甘,寒,有鎮靜,止盜汗、虛汗,生津液,養心氣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虛熱多寒、盜汗,口干舌燥,心煩失眠等癥。
【參考文獻】
1.《本草拾遺》:“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2.《本草再新》:“養心,益腎,和血,健脾!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