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用飲食 第七章 補氣類第 7 頁
粳米(《名醫別錄》)
【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異名】大米、粳米。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
【應用】
1.嬰兒吐奶(脾胃虛弱):粳米炒焦,水煎服汁。(《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2.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淡竹瀝一合(約20ml),粳米一合(約20g),炒黃,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圣濟總錄》)
【使用注意】
粳米營養豐富,并大多存在于谷皮中,故平時不宜多食細糧,以免由于谷皮的丟失,而減少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此外,粥飯雖是補人之物,但是過量與偏食也不適宜。
【現代研究】
粳米含有淀粉、蛋白質、維生素等物質。其中磷含量略高于糯米,而糊精含量略低于糯米。
【按語】
粳米煮成的粥飯是我國及東南亞等地人民的主食,為機體熱量的主要來源。稻有水生、陸生之別。按其粘性可分粳稻、秈稻、糯稻三種。
粳稻:植株較矮,稈硬葉幅狹,谷粒短圓,米的粘性較強,但比糯米差,脹性小,有除煩止渴的作用。
秈稻:植株較高,稈硬葉幅寬,谷粒細長,米的粘性差,脹性大。
糯稻:谷粒有較短圓型的,有細長型的,其米粒中含大量的糊精,粘性最強,脹性小。
【參考文獻】
1.《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
2.《食鑒本草》:“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