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用飲食 第四章 健脾消積類第 7 頁
栗子(《千金·食治》)
【基原】為殼斗科植物栗的種仁。
【異名】板栗。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腎經。《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效】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
【應用】
1.腎虛腰膝無力:栗子風干,每日空心食七枚,再食豬腎粥。(《經驗方》)
2.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與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3.氣管炎:板栗肉250g,煮豬瘦肉服。(江西《草藥手冊》)
4.筋骨腫痛:板栗搗爛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5.幼兒腹瀉:栗子磨粉,煮如糊,加白糖適量喂食。(《食物中藥與便方》)
【使用注意】
凡遇脾虛消化不好,濕熱甚者均不宜食。外感未去,或痞滿疳積,瘧痢瘟疫,產后,小兒,病人亦不宜多食。
【按語】
栗子主補腎氣,腎病宜食之,并善治腰腿不遂。
【參考文獻】
1.《名醫別錄》:“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饑。”
2.《本草綱目》:“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于此可驗。”
3.《滇南本草》:“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證俱可用。”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