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頭痛第 2 頁

【鑒別診斷】
1.類中風 類小風病多見于45歲以上,眩暈反復發作,頭痛突然加重時,常兼半身肢體活動不靈,或舌謇語澀。
2.真頭痛 真頭痛多呈突然劇烈頭痛,常表現為持續痛而陣發加重,甚至伴噴射樣嘔吐、肢厥、抽搐等: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傷可根據起病方式、病程長短、疼痛性質等特點進行辨證。外感頭痛,一般發病較急,病勢較劇,多表現掣痛、跳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內傷頭痛,一般起病緩慢,痛勢較緩,多表現隱痛、空痛、昏痛、痛勢悠悠,遇勞則劇,時作時止。
2.辨疼痛性質辨疼痛性質有助于分析病因。掣痛、跳痛多為陽亢、火熱所致;重痛多為痰濕;冷感而刺痛,為寒厥;刺痛固定,常為瘀血;痛而脹者,多為陽亢;隱痛綿綿或空痛者,多精血虧虛;痛而昏暈者,多氣血不足。
3.辨疼痛部位辨疼痛部位有助于分析病因及臟腑經絡。一般氣血、肝腎陰虛者,多以全頭作痛;陽亢者痛在枕部,多連頸肌;寒厥者痛在巔頂;肝火者痛在兩顳。就經絡而言,前部為陽明經,后部為太陽經,兩側為少陽經,巔頂為厥陰經。
4,辯誘發因素因勞倦而發,多為內傷,氣血陰精不足;因氣候變化而發,常為寒濕所致;因情志波動而加重,與肝火有關;因飲酒或暴食而加重,多為陽亢;外傷之后而痛,應屬瘀血。
治療原則
頭痛的治療“須分內外虛實”(《醫碥·頭痛》),外感所致屬實,治療當以祛邪活絡為主,視其邪氣性質之不同,分別采用祛風、散寒、化濕、清熱等法,外感以風為主,故強調風藥的使用。內傷所致多虛,治療以補虛為要,視其所虛,分別采用益氣升清、滋陰養血、益腎填精,若因風陽上亢則治以熄風潛陽,因痰瘀阻絡又當化痰活血為法。虛實夾雜,扶正祛邪并舉。
分證論治
『外感頭痛』
·風寒證
癥狀:頭痛起病較急,其痛如破,痛連項背,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多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
方藥:川芎茶調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細辛發散風寒,通絡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上行頭目,為外感頭痛要藥;薄荷、荊芥、防風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風止痛;茶水調服,取其苦寒之性,協調諸風藥溫燥之性,共成疏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
若鼻塞流清涕,加蒼耳、辛夷散寒通竅。項背強痛,加葛根疏風解肌。嘔惡苔膩,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巔頂痛加藁本祛風止痛,若巔頂痛甚,干嘔,吐涎,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為寒犯厥陰,治當溫散厥陰寒邪,方用吳茱萸湯加半夏、藁本、川芎之類,以吳茱萸暖肝溫胃,人參、姜、棗助陽補土,使陰寒不得上千,全方協同以收溫散降逆之功。
·風熱證
癥狀:起病急,頭呈脹痛,甚則頭痛如裂,發熱或惡風,口渴欲飲,面紅目赤,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芎芷石膏湯。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為主藥,以疏風清熱。川芎、白芷、羌活、藁本善止頭痛,但偏于辛溫,故伍以菊花、石膏校正其溫性,變辛溫為辛涼,疏風清熱而止頭痛。
應用時若風熱較甚者,可去羌活、藁本,改用黃芩、山梔、薄荷辛涼清解。發熱甚,加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若熱盛津傷,癥見舌紅少津,可加知母、石斛、花粉清熱生津。若大便秘結,口鼻生瘡,腑氣不通者,可合用黃連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熱。
·風濕證
癥狀: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
治法:祛風勝濕。
方藥:羌活勝濕湯。.
該方治濕氣在表,真頭痛頭重證。因濕邪在表,故以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藁本、蔓荊子等祛風以勝濕,濕去表解,清陽之氣得布,則頭痛身困可解;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并調和諸藥。若濕濁中阻,癥見胸悶納呆、便溏,可加蒼術、厚樸、陳皮等燥濕寬中。若惡心嘔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濁,降逆止嘔。若見身熱汗出不暢,胸悶口渴者,為暑濕所致,宜清暑化濕,用黃連香薷飲加藿香、佩蘭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