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消渴第 4 頁

【現代研究】
·糖尿病的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研究;
1.病因病機的研究近年來,對糖尿病發病原因的看法較為一致,認為主要有過食肥甘、五志過極、房室不節、熱病火燥及先天稟賦不足幾個方面。對病機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①陰虛燥熱學說:認為其本在陰虛,燥熱為標;②氣虛學說:認為關鍵在于肺脾氣虛,重點在于脾氣虛;③氣陰兩虛學說:目前最具有代表性,認為本病發病機理為燥熱傷陰,陰損氣耗,致氣陰兩虛;④瘀血學說:此說經祝氏提出,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許多人通過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后認為,瘀血為貫穿糖尿病發病始終的重要病機;⑤肝郁肝火學說。以卜幾種學說,在糖尿病發病中均可存在,分之各有局限,合之則較為完善。西苑醫院程氏等認為,糖尿病患者常因情緒緊張而加重病情,患者發生酸中毒和昏迷常與情緒障礙有關。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凋暢,水津輸布正常;如肝失疏泄,則氣機不暢、水津輸布失常,如在此基礎上,或五志過極,或肝郁化火,則上損肺津,中傷胃液,下耗腎水,可發為消渴。故認為,肝氣郁結是消渴的主要病機之一,治當重視疏肝解郁、調暢氣機[江蘇中醫1997;(9):35L黃氏等認為,腎主蒸騰,腎陽在人體水津代謝中起主導作用,腎陽虛可見于消渴病的任何階段,腎陽虛在消渴病發病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臨床治療時應隨時注意保護腎陽,即使陰虛熱盛明顯,在滋陰清熱時,也應稍佐以溫補腎陽之晶[中醫研究1997;(5):8]。雷氏認為,消渴病的病機不是以腎虛為本,而是以胃熱為本;不是燥熱為標,而是以氣虛和陰傷為標。胃熱是因,氣虛和陰傷是果,不論任何原因引起的消渴病,必經過胃熱這個關鍵環節,胃熱是消渴病的根本所在,治療消渴病,不外清胃熱、益脾氣、養陰津三者,其中清胃熱是關鍵環節Ij匕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6):10]。
2.辨證分型的研究有根據氣血陰陽辨證分型者,有根據寒熱虛實分型者,也有根據臟腑及三焦辨證分型者。對糖尿病的辨證分型雖然種類較多,但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衛生部制定發布的《中藥新藥治療消渴病(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所制定的分型標準,即分為陰虛熱盛證、氣陰兩虛證、陰陽兩虛證和血瘀氣滯證四型。
3.糖尿病證候客觀化的研究在研究糖尿病的辨證分型時,不少單位研究了“證”與客觀指標間的相互關系,認為糖尿病不同證型與病程、血糖、胰島素、胰升血糖素、環核苷酸、血漿皮質醇、性激素水平、血脂、血小板、糖化血紅蛋白、尿17羥、尿17酮、尿3-甲羥基苦杏仁酸(VMA)、血液流變學、甲皺微循環、凝血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并著重研究了糖尿病血瘀證的證候實質。對血瘀證實質的研究,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①某些器官的大體觀察;②有關凝血機制指標的觀察;③血液流變學變化;④微循環改變。以上研究初步顯示,糖尿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客觀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中醫對糖尿病的不同辨證分型是有一定物質基礎的。
·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
1.辨證治療糖尿病祝氏等通過上千例病人的觀察,將糖尿病總結為七型進行治療:①陰虛型:滋陰生津兼活血,用沙參、麥冬、梔子、當歸、生熟地、丹參等;②陰虛火旺型:滋陰降火兼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黃柏、黃芩等;③氣陰兩虛型:益氣養陰活血,用黃芪、玄參、丹參、山藥、黨參、麥冬、生熟地、五味子、茯苓等;④氣陰兩虛火旺型:益氣養陰降火,兼以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黃柏、黃芩、龍膽草等;⑤陰陽兩虛型:溫陽育陰,配以活血,用桂枝、山藥、山萸肉、丹皮、澤瀉、生熟地、制附片、茯苓、葛根等;⑥陰陽兩虛火旺型:溫陽育陰降火,兼以活血,用上方加知母、黃柏;⑦瘀血型:活血行氣為主,兼以治本。用木香、當歸、川芎、益母草、丹參、赤芍、葛根、生熟地等[上海中醫藥雜志1982;(6):5L藍氏主張以脾虛為主根據不同情況辨證分型,治療亦以健脾為主,用治消六味湯加減進行治療[陜西中醫1987;(10):454)。程氏將本病分為:①脾虛肺胃蘊熱型,治以清熱瀉火,健脾運津;②脾虛氣虛型,治以健脾培本,益氣生津;③脾腎兩虛型,治以健脾補腎;④脾虛瘀滯型,治以活血化瘀,健脾除滯[江蘇中醫1981;(2):5L潘氏將糖尿病分為胃熱傷陰、腎氣虛損兩大類型,分別用麥門冬湯和八味腎氣丸加減治療[中醫雜志1986;(6):10]。蔣氏將本病分為7個證型進行治療:氣陰兩虛型用黃芪湯,濕熱氣阻型用甘露消毒丹,陽虛不固型用腎氣丸,陰虛失斂型用六味地黃丸合五子衍宗丸,肝郁陰虛型用丹梔逍遙散,燥熱陰虛型用六味地黃湯合白虎承氣湯,陰虧三消用甘露飲合白虎湯加減[中西醫結合研究資料1981;(20):28L李氏認為本病以陰虧熱灼為主,故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新中醫1981;(11):24)。高氏以生津潤燥清熱為治則,均獲較滿意的近期療效[天津醫藥1978;(5):233L師氏等運用自擬基本方(黃芪、丹參、葛根、山藥、天花粉、知母、麥冬、北沙參、石韋、牡蠣、玉竹)加味治療糖尿病170例,按辨證分型為陰虛燥熱,肝腎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陰虛燥熱加生石膏、·生熟地、元參;肝腎陰虛加山萸肉、熟地炒白芍;陰陽兩虛加紅參、生熟地、肉蓯蓉。治療后有90例(53%)近期治愈,有效72例(42%),無效8例(4.5%)[甘肅中醫1996~(2):15]。鄒氏等以參麗降糖口服液(黨參、麥冬、五味子、生地)治療糖尿病64例,顯效36例(56.25%),有效18例,總有效率為94%[四川中醫1999;(9):2q)。楊氏等以益氣養陰活血法(黃芪、五味子、知母、黃連、玉竹、白術、麥冬、枸杞、山藥、丹參、葛根)辨證加味治療Ⅱ型糖尿病35例,顯效11例(31.4%),有效19例,總有效率為85.7%[四川中醫1999;(8):40L陳氏以疏肝滋陰煎(柴胡、白芍、山藥、熟地、生地、玄參、丹皮、山萸肉、葛根、黃芪、龍骨、牡蠣、蒼術)加味,治療Ⅱ型糖尿病64例,結果臨床緩解18例(28.13%),顯效27例(42.19%),有效9例(14.06%),無效10例,總有效率84.38%[四川中醫1999;(3):16)信姬氏以降糖丹(生地、熟地、麥冬、石斛、天花粉、鬼箭羽、丹參、黃芪、山藥、蒼術、知母、黃柏)加味治療Ⅱ型糖尿病50例,總有效率為94%[四川中醫1999;(3):25)。游氏等以疏肝活血方(柴胡、白芍、川棟子、蒺藜、淮山、茯苓、玄參、葛根、麥芽、丹參、益母草、地龍)治療Ⅱ型糖尿病72例,顯效46例(63.89%),有效20例(27,78%),總有效率為91。67%[湖南中醫藥導報1999;(4):16L丁氏以花芪參湯(天花粉、紅花、銀花、黃芪、丹參、太子參、沙參、玄參、知母、石斛、仙靈脾、玉米須、益母草)加味治療Ⅱ型糖尿病36例,總有效率為97.2%[湖南中醫藥導報1999;(4):28)。李氏等以降糖康復方(黃芪、黃精、丹參、山藥、玄參、生山楂、花粉、雞內金、黃連、大黃)辨證加味治療糖尿病51例,總有效率為94.1%[實用中醫藥雜志1999;(10):8]
2.專方治療糖尿病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在尋求既符合中醫理論,又具有較好降糖作用的專方專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熊氏等以加味桃核承氣湯(片)治療糖尿病,用藥后血糖、血脂均明顯下降,血液流變學指標明顯改善[新中醫1988;(4):53;(7):51L田氏等用抑糖湯治療215例糖尿病患者,總有效率為70%[吉林中醫藥1983;(5):X]。程氏等用消渴平片(黃芪、人參、葛根、花粉、知母、天冬、丹參、五味子等)治療333例糖尿病患者,有效率達81.08%[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5;(3):7L李氏等用降糖丸(紅參、茯苓、白術、黃芪、葛根、黃精、大黃、黃連、五味子等)治療20例糖尿病患者,對血糖、尿糖有明顯降低作用[中醫雜志1983;(10):30L王氏用甘芍降糖片治療214例,總有效率為了8。8%[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10):503)信吳氏等用滋腎蓉精丸(黃精、肉蓯蓉、何首烏、山藥、金櫻子、五味子等)治療130例,總有效率為87.6%[湖南中醫雜志1987;(6):8)信另外,應用古方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八仙長壽丸、玉液湯等方,以及一些研究者新擬訂的降糖方進行觀察,亦有較好的效果。近年來,有許多單位用專方專藥治療消渴病,療效較好。如:竇氏等以固本消渴方(薏苡仁、山藥、人參、黑大豆、小麥麩皮、木耳、胡桃仁、麥冬、:五味子、綠豆)并配合糖尿病飲食,治療Ⅱ型糖尿病332例,取得較好療效[中國鄉村醫生1998;(7):43L張氏等采用金鱔沖劑(鱔魚、郁金、紫菀等組成)并加服優降糖結果發現,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均明顯降低,兩組血糖值下降無顯著性差異(P>0,05)。然而,治療組患者餐后2h血糖由治療前的19.20土6.10mmol/L降至10.10±3.90mmol/L,對照組患者的餐后2h血糖則由21,30±7.60mmol/L降為14.80±6.50mmol/L。治療組的餐后2h血糖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組患者多數癥狀明顯改善,也無肝腎功能損害或其它不良反應[貴陽醫學院學報1997;(1):53)。
3.單味藥治療糖尿病國外文獻報道苦瓜能提高糖耐量,降低血糖,國內張氏用苦瓜粗提取物對61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有效率為70,5%[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2;(2):56)。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用亞腰葫蘆治療26例[中華內科雜志1977;(3):136)。廣西醫學院用番石榴片治療166例[新醫藥學雜志1978;(4):34):倪氏等用黃連素治療60例糖尿病患者,均獲較好療效[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12):711L.
4.對糖尿病并發癥的治療黃氏等應用自擬消渴痹痛湯(黃芪、雞血藤、生地黃、牛膝、川芎、赤芍、地龍、山萸肉、當歸、桃仁、三七、桂枝)加減治療糖尿病并周圍神經病變26例,并與西藥對照組10例進行對比觀察。結果:消渴痹痛湯治療總有效率為92.3%,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法對本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新中醫1996;(12):21]。郭氏等以補陽還五湯化裁(黃芪、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山萸肉、雞血藤、丹參、玄參、葛根)加味治療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炎13例,四肢麻木、身體疼痛等癥狀消失者7例,減輕者3例,無效者3例[四川中醫1998;(8):19]。畢氏等以中藥為主,治療組加益氣化瘀湯(黃芪、丹參、生地、龜板、牛膝、赤芍、當歸、山萸肉、川芎、甘草、三七)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24例,網膜水腫加茯苓;口渴難解加沙參、麥冬;滲出多加昆布、山楂;神疲乏力,氣短多汗加白術、山藥,結果顯效17例(70.8%),有效6例,總有效率95.8%,效果優于對照組[四川中醫1997;(11):51]。
中醫五絕網整理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