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消渴第 3 頁

·陰陽兩虛
癥狀: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干枯,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肢冷,陽痿或月經不調,舌苔淡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滋陰,補腎固攝。
方藥:金匱腎氣丸。
方中以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并用附子、肉桂以溫補腎陽。本方以溫陽藥和滋陰藥并用,正如《景岳全書·新方八略》所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長,而泉源不竭。”而《醫貫·消渴論》更對本方在消渴病中的應用作了較詳細的闡述:“蓋因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氣,不能熏蒸上潤乎肺,如釜底無薪,鍋蓋干燥,故渴。至于肺亦無所稟,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經,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人膀胱,正謂飲一升溲一升,飲一斗溲一斗,試嘗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熱,壯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籠蒸溽,稿禾得雨,生意維新!
對消渴而癥見陽虛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0.5g,以啟動元陽,助全身陽氣之氣化。本證見陰陽氣血俱虛者,則可選用鹿茸丸以溫腎滋陰,補益氣血。上述兩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櫻子等以補腎固攝。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變,故對于上述各種證型,尤其是對于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或結或代,及兼見其他瘀血證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藥。如丹參、川芎、郁金、紅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參、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當歸、赤白芍養血活血,木香行氣導滯,葛根生津止渴。
消渴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應在治療本病的同時,積極治療并發癥。白內障、雀盲、耳聾,主要病機為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補肝腎,益精補血,可用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對于并發瘡毒癰疽者,則治宜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用五味消毒飲。在癰疽的恢復階段,則治療上要重視托毒生肌。并發肺癆、水腫、中風者,則可參考有關章節辨證論治。
【轉歸預后】
消渴病常病及多個臟腑,病變影響廣泛,未及時醫治以及病情嚴重的患者,?刹l多種病證,如肺失滋養,日久可并發肺癆;腎陰虧損,肝失濡養,肝腎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則可并發白內障、雀目、耳聾;燥熱內結,營陰被灼,脈絡瘀阻,蘊毒成膿,則發為瘡癤癰疽;陰虛燥熱,煉液成痰,以及血脈瘀滯,痰瘀阻絡,蒙蔽心竅,則發為中風偏癱;陰損及陽,脾腎衰敗,水濕潴留,泛濫肌膚,則發為水腫。綜觀消渴病的自然發病過程,常以陰虛燥熱為始,病程日久,可導致陰損及陽,血行瘀滯,而形成陰陽兩虛,或以陽虛為主,并伴血脈瘀阻的重證,且常出現各種嚴重的并發癥。
消渴病是現代社會中發病率甚高的一種疾病,尤以中老年發病較多!叭唷焙拖莸某潭,是判斷病情輕重的重要標志。早期發現、堅持長期治療、生活規律、飲食控制的患者,其預后較好。兒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較重。并發癥是影響病情、損傷患者勞動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應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種并發癥。
【預防與調攝】
本病除藥物治療外,注意生活調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儒門事親,三消之說當從火斷》說:“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復作。能從此三者,消渴亦不足憂矣。”其中,尤其是節制飲食,具有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在保證機體合理需要的情況下,應限制糧食、油脂的攝人,忌食糖類,飲食宜以適量米、麥、雜糧,配以蔬菜、豆類、瘦肉、雞蛋等,定時定量進餐。戒煙酒、濃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訂并實施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結語】
消渴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及消瘦為臨床特征的一種慢性內傷疾病。前三個癥狀,也是作為上消、中消、下消臨床分類的側重癥狀。其病位主要與肺、胃(脾)、腎有關,尤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在治療上,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基本治則,對上、中、下消有側重潤肺、;養胃(脾)、益腎之別。但上中下三消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其病機性質是—致的,正如《圣濟總錄,消渴門》所說:“原其本貝卜,推其標有三!庇捎谙室装l生血脈瘀滯、陰損及陽的病變,及發生多種并發癥,故應注意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
【文獻摘要】
《素問·通評虛實論》:“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
《靈樞·五變》:“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景岳全書·三消干渴》:“凡治消之法,最當先辨虛實,若察其脈證,果為實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則悉屬陰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使陰氣漸充,精血漸復,則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則陰無以生,而日漸清敗,益以困矣!
《醫學心悟·三消》:“三消之癥,皆燥熱結聚也。法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湯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生地八物湯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地黃湯、生脈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傷肺也;中消滋腎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法,不必專執本經,而滋其化源,則病易痊矣!
《臨證指南醫案·三消》:“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場,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龜甲、旱蓮,一以清陽明之熱,以滋少陰;一以救心肺之陰,而下顧真液。如元陽變動而為消爍者,即用河間之甘露飲,生津清熱,潤燥養陰,甘緩和胃是也。至于壯水以制陽光,則有六味補三陰,而加車前、牛膝導引肝腎。斟酌變通,斯誠善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