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消渴第 2 頁

【鑒別診斷】
1.口渴癥口渴癥是指口渴飲水的一個臨床癥狀,可出現于多種疾病過程中,尤以外感熱病為多見。但這類口渴各隨其所患病證的不同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點。
2.癭病癭病中氣郁化火、陰虛火旺的類型,以情緒激動,多食易饑,形體日漸消瘦,心悸,眼突,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大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饑、消瘦,類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頸前生長癭腫則與消渴病有別,且無消渴病的多飲、多尿、尿甜等癥。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癥狀,往往同時存在,但根據其表現程度的輕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熱、腎虛之別。通常把以肺燥為主,多飲癥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以胃熱為主,多食癥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以腎虛為主,多尿癥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
2.辨標本本病以陰虛為主,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常因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的不同,而陰虛和燥熱之表現各有側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為主。進而由于陰損及陽,可見氣陰兩虛,并可導致陰陽俱虛之證。
3.辨本證與并發癥多飲、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為消渴病本證的基本臨床表現,而易發生諸多并發癥為本病的另一特點。本證與并發癥的關系,一般以本證為主,并發癥為次。多數患者,先見本證,隨病情的發展而出現并發癥。但亦有少數患者與此相反,如少數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證不明顯,常因癰疽、眼疾、心腦病癥等為線索,最后確診為本病。
治療原則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本病的治療法。
《醫學心悟,三消》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可謂深得治療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發生血脈瘀滯及陰損及陽的病變,以及易并發癰疽、眼疾、勞嗽等癥,故還應針對具體病情,及時合理地選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滋補腎陰、溫補腎陽等治法。
分證論治
『上消』
·肺熱津傷
癥狀: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藥: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熱,佐黃連清熱降火,生地黃、藕汁等養陰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麥冬以加強生津止渴的作用。若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而脈數乏力者,為肺熱津虧,氣陰兩傷,可選用玉泉丸或二冬湯。玉泉丸中,以人參、黃芪、茯苓益氣,天花粉、葛根、麥冬、烏梅、甘草等清熱生津止渴。二冬湯中,重用人參益氣生津,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清熱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異,前者益氣作用較強,而后者清熱作用較強,可根據臨床需要加以選用。
中消
·胃熱熾盛
癥狀: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方藥:玉女煎。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熱,生地黃、麥冬滋肺胃之陰,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熱下行。可加黃連、梔子清熱瀉火。大便秘結不行,可用增液承氣湯潤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轉上方治療。本證亦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煩熱,人參益氣扶正,甘草、梗米益胃護津,共奏益氣養胃、清熱生津之效。
對于病程較久,以及過用寒涼而致脾胃氣虛,表現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并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于,脈弱者,治宜健脾益氣、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術散。方中用四君子湯健脾益氣,木香、藿香醒脾行氣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醫宗金鑒》等書將本方列為治消渴病的常用方之一。
『下消』
·腎陰虧虛
癥狀: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干唇燥,皮膚干燥、瘙癢,舌紅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補腎,潤燥止渴。·
方藥:六味地黃丸。
方中以熟地滋腎填精為主藥;山萸肉固腎益精,山藥滋補脾陰、固攝精微,該二藥在治療時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滲濕,澤瀉、丹皮清泄肝腎火熱,共奏滋陰補腎,補而不膩之效。
陰虛火旺而煩躁,五心煩熱,盜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黃柏滋陰瀉火。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益腎縮泉。氣陰兩虛而伴困倦,氣短乏力,舌質淡紅者,可加黨參、黃芪、黃精補益正氣。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