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血證第 6 頁

·肝火犯肺
癥狀:咳嗽陣作,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瀉白散合黛蛤散。
合用之后,以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海蛤殼、甘草清肺化痰,青黛清肝涼血。
可酌加生地、旱蓮草、白茅根、大小薊等涼血止血。肝火較甚,頭暈自赤,心煩易怒者,加丹皮、梔子、黃芩清肝瀉火;若咳血量較多,純血鮮紅,可用犀角地黃湯加三七粉沖服,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陰虛肺熱
癥狀:咳嗽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寧絡止血。
方藥:百合固金湯。
本方以百合、麥冬、玄參、生地、熟地滋陰清熱,養陰生津;當歸、白芍柔潤養血;貝母、甘草肅肺化痰止咳。方中之桔梗其性升提,于咳血不利,在此宜去。
可加白及、藕節、白茅根、茜草等止血,或合十灰散涼血止血。反復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膠、三七養血止血;潮熱、顴紅者,加青蒿、鱉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虛熱;盜汗加糯稻根、浮小麥、五味子、牡蠣等收斂固澀。
『吐血』
血由胃來,經嘔吐而出,血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稱為吐血,亦稱為嘔血。
古代曾將吐血之有聲者稱為嘔血,無聲者稱為吐血。但從臨床實際情況看,兩者不易嚴格區別,且在治療上亦無區分的必要,正如《醫碥·吐血》說:“吐血即嘔血。舊分無聲曰吐,有聲曰嘔,不必。”
吐血主要見于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潰瘍出血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最多見。其次見于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脫垂癥等,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癥、應激性潰瘍)引起的出血。
·胃熱壅盛
癥狀:脘腹脹悶,甚則作痛,吐血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方藥:瀉心湯合十灰散。
瀉心湯由黃芩、黃連、大黃組成,具有苦寒瀉火的作用。《血證論·吐血》說:“方名瀉心,實則瀉胃。”十灰散涼血止血,兼能化瘀。其中大薊、小薊、側柏葉、茜草根、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棕櫚炭收斂止血,丹皮、梔子清熱涼血,大黃通腑瀉熱,且大薊、小薊、茜草根、大黃、丹皮等藥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全方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優點。胃氣上逆而見惡心嘔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熱傷胃陰而表現口渴、舌紅而干、脈象細數者,加麥冬、石斛、天花粉養胃生津。
·肝火犯胃
癥狀:吐血色紅或紫黯,口苦脅痛,心煩易怒,寐少夢多,舌質紅絳,脈弦數。
治法: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方藥:龍膽瀉肝湯。
本方具有清肝瀉火的功效,可加白茅根、藕節、旱蓮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以加強涼血止血的作用。脅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氣活絡定痛。
·氣虛血溢
癥狀:吐血纏綿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
可酌加仙鶴草、白及、烏賊骨、炮姜炭等以溫經固澀止血。
若氣損及陽,脾胃虛寒,癥見膚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溫經攝血,可改用柏葉湯。方中以側柏葉涼血止血,艾葉、炮姜炭溫經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溫經止血之效。
上述三種證候的吐血,若出血過多,導致氣隨血脫,表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脈微等癥者,亟當益氣固脫,可用獨參湯等積極救治。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