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疾病的傳變第 6 頁
三、病性轉化
(一)病性的概念
病性,即病變的性質,它決定著病證的性質。一切疾病及其各階段的證候,其主要性質,不外寒、熱、虛、實四種。這四種病證的性質,是由其相應的病機性質所決定的,即寒的病機反映出寒的病證,虛的病機反映出虛的病證等。虛實寒熱的病機是由邪正盛衰和陰陽失調所導致的。
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病變始終保持發病時原有的性質,只是發生程度的改變;二是改變了發病時原有的性質,轉化為相反的性質。病性的轉化,就是指第二種情況,其內容包括虛實轉化與寒熱轉化。
(二)病性轉化的形式
1.寒熱轉化:寒與熱,是對病變性質的概括,在病理性質上各具不同的特征。一般來說,寒多屬于病理性衰退,熱多屬于病理性亢奮。故曰:“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素問·刺志論》)。
寒與熱,是性質截然相反的兩種病理變化,是陰陽失調的體現。“寒熱者,陰陽之化也”(《景岳全書·傳忠錄·寒熱篇》)。“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素問·調經論》)。由于陰陽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陰陽的偏盛偏衰是可以互相影響的。所以,在一般情況下,熱可以由于陽盛,也可以由于陰虛;寒可以由于陰盛,也可以由于陽虛。一實一虛,一寒一熱,最當分辨。
病變寒熱屬性的一般規律是,感受陰邪,或陽虛陰盛,病勢沉靜所表現的證候,多屬于寒;感受陽邪,或陰虛陽亢,病勢亢奮所表現的病變,多屬于熱。寒熱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一般而言,由熱轉寒者,多由于正氣損傷,病多難愈,由寒轉熱者,多是正氣來復,病較易治。故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靈樞·論痛》)。在疾病過程中,陰陽的消長盛衰是不斷變化的,隨著陰陽的盛衰,疾病或病證的病理變化也可以改變原來的性質,轉化成與原來性質相反的屬性,或由寒化熱,或由熱轉寒。
由寒化熱:由寒化熱是指疾病或病證病變的性質本來屬寒,繼而又成為熱性的病理變化。如太陽表寒證,疾病初起惡寒重、發熱輕、脈浮緊,以后繼則出現陽明里熱證,而見壯熱、不惡寒反惡熱、心煩口渴、脈數。又如哮喘病開始不發熱、咳嗽、痰稀而白,繼則轉化為咳嗽、胸痛、痰黃而粘稠,即表示病性已由寒而化熱。
由熱轉寒:由熱轉寒是指疾病或病癥病變的性質本來屬熱,繼而轉變成為寒性的病理變化。如便血病人,初起則便血鮮紅、肛門灼熱、口干舌燥、大便秘結或不爽。若日久不愈,血去正傷,陽氣虛衰,繼則轉見血色紫暗或黑,脘腹隱痛,痛時喜按喜暖,并見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則表明當此之時其病性已由熱而轉寒。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