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論治皰疹性口炎
皰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內出現單個或成簇小皰疹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口腔炎癥。多見于1~3歲小兒,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傳染病后易感染該病,在衛生條件差的家庭和托兒所中易傳播,無明顯的季節性。本病中醫學稱之為“口瘡”。病損僅在口唇兩側者,稱“燕口瘡”;若潰瘍面積較大,彌漫全口,全身癥狀較重者,稱“口糜”;口瘡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致患兒身體瘦弱,稱“口疳”。
病因病機
風熱乘脾:外感風熱之邪,由肌表侵入,內應于脾胃。脾開竅于口,齒齦屬胃,風熱邪毒上攻,故口舌生瘡。
心脾積熱:嬰兒胎中有熱,或調護失宜、喂養不當,食肥甘厚膩、煎烤之品,蘊而生熱,邪熱內積心脾,外發為口瘡。
虛火上炎:稟賦虛弱,氣陰兩虛,或久患熱病,或久瀉不止,脾腎虛損,陰液虧耗,以致水不制火,虛火上炎而成口瘡。
辨證論治
1.風熱乘脾證
[證候] 以唇內、上腭、頰黏膜、齒齦、口角潰爛為主,甚則滿口糜爛,周圍紅赤,疼痛拒食,煩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伴發熱,舌紅,苔薄黃。
[治法] 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 涼膈散加減。主要藥物:黃芩、連翹、梔子、大黃、芒硝、竹葉、薄荷、甘草。
全方具有清熱解毒、通腑瀉火之功,使排便通暢,里熱下達,口瘡始得緩解,是為“上病下取”之意。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