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的食療
中醫稱本病為丹毒,由于發病部位不同而有“抱頭火丹”、“內發丹毒”、“流火”等名稱。本病因火邪侵犯,血分有熱,郁于肌膚而發;或由于皮膚粘膜損傷,毒邪乘隙侵入而成。治宜涼血清熱,解毒化瘀。
方1 鮮蘆根汁
組成:鮮蘆根2 000克。
用法:鮮蘆根洗凈,榨汁,分次當茶飲,每次100毫升,每日3~5次。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丹毒初起,色鮮紅,伴畏寒,發熱頭痛,口干,舌紅者。
方2 馬齒莧菊花粥
組成:鮮馬齒莧60克,菊花15克,粳米100克。
用法:鮮馬齒莧洗凈切碎,粳米淘洗干凈一同人鍋加水l 000毫升,文火煮成粥;取霜降前菊花烘干研成粉。粥將成時調入菊花末,稍煮即成,每日3次,連服數天。
功效:清熱解毒,瀉肝利濕。
主治:丹毒急性期,病變部位較局限者。
方3 拌馬蘭頭
組成:馬蘭頭500克。
用法:馬蘭頭洗凈,人沸水中燙數分鐘,取出略擠,切碎,加入香干末糖、鹽、味精、麻油拌和食用,其水代茶飲,每日3次。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丹毒急慢性期均可食用。
方4 赤小豆苡仁湯
組成:赤小豆100克,苡仁100克。
用法:赤小豆、苡仁浸泡半天,加水500毫升,文火煮爛,分次服用,每日3次。
功效:利水消腫
主治:丹毒下肢腫脹明顯,或伴水泡。
方5 茯苓紅花粥
組成:茯苓30克,苡仁30克,紅花5克。用法:茯苓、紅花熬汁去渣,加入苡仁、大米若干,用文火煮成粥,每日早晚服用。
功效:健脾利水,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丹毒,皮疹色暗紅,舌紫苔薄。
方6 絲瓜銀花飲
組成:老絲瓜500克,銀花藤100克。
用法:上藥洗凈,加水1 000克,熬汁去渣代茶飲,每次200毫升,每日3—5次。
功效:活血通絡。
主治:慢性丹毒。
方1 鮮蘆根汁
組成:鮮蘆根2 000克。
用法:鮮蘆根洗凈,榨汁,分次當茶飲,每次100毫升,每日3~5次。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丹毒初起,色鮮紅,伴畏寒,發熱頭痛,口干,舌紅者。
方2 馬齒莧菊花粥
組成:鮮馬齒莧60克,菊花15克,粳米100克。
用法:鮮馬齒莧洗凈切碎,粳米淘洗干凈一同人鍋加水l 000毫升,文火煮成粥;取霜降前菊花烘干研成粉。粥將成時調入菊花末,稍煮即成,每日3次,連服數天。
功效:清熱解毒,瀉肝利濕。
主治:丹毒急性期,病變部位較局限者。
方3 拌馬蘭頭
組成:馬蘭頭500克。
用法:馬蘭頭洗凈,人沸水中燙數分鐘,取出略擠,切碎,加入香干末糖、鹽、味精、麻油拌和食用,其水代茶飲,每日3次。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丹毒急慢性期均可食用。
方4 赤小豆苡仁湯
組成:赤小豆100克,苡仁100克。
用法:赤小豆、苡仁浸泡半天,加水500毫升,文火煮爛,分次服用,每日3次。
功效:利水消腫
主治:丹毒下肢腫脹明顯,或伴水泡。
方5 茯苓紅花粥
組成:茯苓30克,苡仁30克,紅花5克。用法:茯苓、紅花熬汁去渣,加入苡仁、大米若干,用文火煮成粥,每日早晚服用。
功效:健脾利水,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丹毒,皮疹色暗紅,舌紫苔薄。
方6 絲瓜銀花飲
組成:老絲瓜500克,銀花藤100克。
用法:上藥洗凈,加水1 000克,熬汁去渣代茶飲,每次200毫升,每日3—5次。
功效:活血通絡。
主治:慢性丹毒。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