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喊痛切莫亂關心
日常生活中,有些老年人經(jīng)常對子女訴說身上疼痛,可是當子女們帶老人去醫(yī)院時,醫(yī)生往往又查不出具體疼痛的部位,甚至依病人的要求做各種各樣的檢查,也查不出確切病因。許多子女為此傷透了腦筋。行為醫(yī)學專家指出,對于這些常喊疼痛的老人,做子女的切莫太關心。
對于這種常年累月的疼痛,醫(yī)學上稱為慢性疼痛。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常具有典型的行為和情緒特征:疼痛成了病人生活的中心和持久的注重點,病人總在設法試圖搞清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質(zhì)等。病人還常有急躁、易怒的表現(xiàn),有時又消極、悲觀,特別不愛活動,常只因求醫(yī)才出門。這類病人還有一個顯著的行為特點就是總像在打盹,提不起精神來。
慢性疼痛一般是由有組織損傷的急性疼痛遷延而成。急性疼痛當組織恢復后,疼痛自然也就終止,但如果遇到下列因素時,就易發(fā)展為慢性疼痛。一是病人把疼痛看成是某種嚴重疾病的信號,因而出現(xiàn)焦虛、恐病、感到無助無望,進而行為紊亂、活動減少、濫用止痛劑;二是病人疼痛發(fā)作時,容易引起家庭、配偶、親友、同事和醫(yī)務人員的過度關心和重視,這些關心和擔憂,讓病人可感到生病的種種“好處”,使病人的疼痛行為不斷得到強化。上述兩種因素是導致病人出現(xiàn)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
由于慢性疼痛患者心理因素偏多,因此患者往往用遍了中藥、西藥、針灸、按摩、推拿等常用的治療疼痛的方法,效果也不會太好。對于這類老人,在用傳統(tǒng)方法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行為治療,效果較好。具體行為治療可由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屬共同來完成。
患者可通過深呼吸及自我催眠的方式,來改變對疼痛的認識,知道疼痛是不用藥物也可得到控制的,消除對慢性疼痛的無助無望心理,加速疼痛的緩解和消失。患者家屬、親友在病人疼痛發(fā)作時,表面上對病人不要太關心,即對病人想臥床、不想活動、愛服用止痛劑等行為不予理睬,有時甚至進行批評,而對他們的恰當行為進行獎勵。通過這些方法,可讓常喊疼痛的老人快樂地走出慢性疼痛的陰影,幸福安度晚年。
對于這種常年累月的疼痛,醫(yī)學上稱為慢性疼痛。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常具有典型的行為和情緒特征:疼痛成了病人生活的中心和持久的注重點,病人總在設法試圖搞清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質(zhì)等。病人還常有急躁、易怒的表現(xiàn),有時又消極、悲觀,特別不愛活動,常只因求醫(yī)才出門。這類病人還有一個顯著的行為特點就是總像在打盹,提不起精神來。
慢性疼痛一般是由有組織損傷的急性疼痛遷延而成。急性疼痛當組織恢復后,疼痛自然也就終止,但如果遇到下列因素時,就易發(fā)展為慢性疼痛。一是病人把疼痛看成是某種嚴重疾病的信號,因而出現(xiàn)焦虛、恐病、感到無助無望,進而行為紊亂、活動減少、濫用止痛劑;二是病人疼痛發(fā)作時,容易引起家庭、配偶、親友、同事和醫(yī)務人員的過度關心和重視,這些關心和擔憂,讓病人可感到生病的種種“好處”,使病人的疼痛行為不斷得到強化。上述兩種因素是導致病人出現(xiàn)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
由于慢性疼痛患者心理因素偏多,因此患者往往用遍了中藥、西藥、針灸、按摩、推拿等常用的治療疼痛的方法,效果也不會太好。對于這類老人,在用傳統(tǒng)方法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行為治療,效果較好。具體行為治療可由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屬共同來完成。
患者可通過深呼吸及自我催眠的方式,來改變對疼痛的認識,知道疼痛是不用藥物也可得到控制的,消除對慢性疼痛的無助無望心理,加速疼痛的緩解和消失。患者家屬、親友在病人疼痛發(fā)作時,表面上對病人不要太關心,即對病人想臥床、不想活動、愛服用止痛劑等行為不予理睬,有時甚至進行批評,而對他們的恰當行為進行獎勵。通過這些方法,可讓常喊疼痛的老人快樂地走出慢性疼痛的陰影,幸福安度晚年。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