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香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6 20:24:45 


【來源】本品為松科植物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或同屬數種植物的樹脂除去揮發油后,所留存的固體樹脂。
【性味歸經】苦、甘、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風燥濕,生肌止痛,適用于癰癤瘡瘍,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
【用法用量】 1~3錢,入丸散或浸酒服。外用適量,入膏藥或研末敷患處。
【松香
松香
(《滇南本草》)
【異名】松脂、松膏、松肪(《本經》),松膠香(《劉涓子鬼遺方》),瀝青(《衛生寶鑒》),白松香(《滇南本草》),松膠(《綱目》),黃香(《本草原始》),松脂香(《草木便方》)。
【來源】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或其同屬植物樹干中取得的油樹脂,經蒸餾除去揮發油后的遺留物。植物形態參見"松節"條。
【采集】多在夏季采收,在松樹干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紋槽,使邊材部的油樹脂自傷口流出,收集后,加水蒸餾,使松節油餾出,剩下的殘渣,冷卻凝固后,即為松香。置陰涼干燥處,防火、防熱。
【藥材】松香為不規則半透明的塊狀,大小不等。表面黃色,常有一層黃白色的霜粉。常溫時質堅而脆,易碎,斷面光亮,似玻璃狀。有松節油臭氣,味苦。加熱則軟化,然后溶化,燃燒時產生棕色濃煙。以塊整齊、半透明、油性大、氣味濃厚者為佳。
產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化學成分】油松和馬尾松的松香含松香酸酐及松香酸約80%,樹脂烴約5~6%,揮發油約0.5%及微量苦味物質。
【炮制】松香:置銅鍋中,用微火加熱熔化,撈去雜質,傾入水中,候涼后取出,干燥。制松香:取蔥煎湯,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熱倒入冷水中,取出,陰干。(每松香100斤,用蔥10斤)
①陶弘景:"松脂,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按內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
②《本草圖經》:"松脂皆先煉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黃砂于茅上,厚寸許可矣。然后布松脂于上,炊以桑薪,湯減即添熱水,常令滿,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于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后入藥。"
【性味】苦甘,溫。
①《本經》:"味苦,溫。"
②《別錄》:"甘,無毒。"
③《藥性論》:"味甘,平。"
④《本草正》:"味苦辛;溫。"
【歸經】入肝、脾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肺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功用主治】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治癰疽,疔毒,痔瘺,惡瘡。疥癬,白禿,金瘡,扭傷,風濕痹痛,癘風瘙癢。
①《本經》:"主癰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
②《別錄》:"主胃中伏熱,咽干消渴,及風痹死肌,煉之令白;其赤者主惡痹。"
③《藥性論》:"殺蟲,用之主耳聾;牙有蛀孔,少許咬之不落;能貼諸瘡膿血,煎膏生肌止痛,祛風。"
④《日華子本草》:"潤心肺,下氣除邪;煎膏主瘺爛,排膿。"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如何識別真假琥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