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蘆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4-15 8:05:04 

Veratrum nigrum

別名:黑藜蘆
形態(tài)特征: 百合科藜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厘米。莖粗壯。葉橢圓形,長20-25厘米,寬5-10厘米。圓錐花序,側生總狀花序為雄花,頂生花序具兩性花,小花多數(shù)密生,花被片黑紫色。蒴果長1.5-2厘米。寬約1厘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緣、草甸或山坡林下。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陜甘南部、湖北、四川和貴州。亞洲北部及歐洲中部也有。
用途:根及根莖入藥,能催吐、祛痰、殺蟲,主治中風痰壅、癲癇、喉痹等;外用治疥癬、惡瘡、殺蟲蛆。
【藥 用】為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黑藜蘆的根及根莖(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功 效】涌吐風痰、清熱解毒、殺蟲。
【主 治】治中風痰涌,風癇癲疾,黃疸,久瘧,泄痢,頭痛,喉痹,鼻息,疥癬,惡瘡。
【性味】苦辛,寒,有毒。①《本經》: “味辛,寒。”②《別錄》: “苦,微寒,有毒”
【歸經】①《本草經疏》: “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②《本草再新》 “入肝經。”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分;或入丸劑。外用:研末,XIU鼻或調敷。
【用藥忌宜】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①《本草經集注》:“黃連為之使;反細李、芍藥、五參,惡大黃。”②《綱目》:“畏蔥白。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③《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用。
【別 名】蔥苒(《本經》)、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吳普本草》)、蔥苒(《廣雅》)、梨盧(《本草經集注》)、蔥炎(《別錄》)、蔥白藜蘆、鹿蔥(《本草圖經》)、憨蔥(《儒門事親》)、旱蔥(《山東中藥》)、山棕櫚(《農藥植物手冊》)、山白菜、蘆蓮、藥蠅子草、山苞米(《遼寧經濟植物志》)、人頭發(fā)、毒藥草(《四川中藥志》)、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處方名】藜蘆,力蘆,梨蘆,山蔥,憨蔥等。
【商品名】藜蘆,黑藜蘆。以根莖肥壯、干燥無雜質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陜西、四川、江蘇等地。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①毛穗藜蘆分布遼寧、吉林等地。②毛葉藜蘆分布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③興安藜蘆 。分布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④天目藜蘆 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⑤蒜藜蘆 分布長江流域各地。⑥小藜蘆參見“小天蒜”條。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5~6月未捆花莖時采挖,除去苗葉,曬干或用開水浸燙后曬干。
【拉丁名】Radix Rhizoma Veratri Veratrum nigrum L.① Veratrum maackii Reg.V.puberulum Loes. F.V.Dahuricum Loes. F.V.schindleri Loes .f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V.Meng-tzeanum Loes. F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考 證】出自《本草綱目》 ①陶弘景:“藜蘆近道處處有。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②《蜀本草》:“《圖經》云,葬蘆,葉似郁金、秦充、蔑荷等,根著龍膽,莖下多毛,夏生,冬雕估。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陰干。”③《本草圖經》:“黎蘆,今陜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褒莖,似棕皮,其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陰干。此高’二種,一種水蘸蘆,莖葉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根須百余莖,不中入藥用。今用者名蔥白蓉蘆,根須甚少,只是三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今萱草亦謂之鹿蔥,其類全別,主療亦不同耳。”④《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藜蘆,有毒部位:全株,以根部毒性較大。中毒癥狀:口胃發(fā)熱疼痛,流口水,惡心,嘔吐,疝痛,下痢,無力,出汗,意識喪失;嚴重時便血,脈率不整,震顫,痙攣,謂語,昏迷不醒,最后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民間內服蔥煎水或用雄黃、蔥頭、豬油同液茶冷服,也可解毒。”
【生藥材鑒定】干燥根莖,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殘留葉基及棕色毛狀的維管柬。須根多數(shù),簇生于根莖四周,長12~20厘米,粗約3毫米。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有細密的磺皺,下端多縱皺。質輕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中心有一淡黃色纖細的木質部,易與皮部分離。味苦辛。以根粗堅買,斷面粉性看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
①毛穗藜蘆Veratrum maackii Reg. 基部葉長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上部葉線狀披針形,長約30厘米,寬1~5厘米。圓錐花序,花較稀疏;小花梗長 1.5~2.5厘米;花被片6,黑紫色,橢圓形至長圓形,長5~6毫米,先端鈍圓。分布遼寧、吉林等地。
②毛葉藜蘆V.puberulum Loes. F. 又名: 巖棕、小棕。基部葉廣卵形至廣卵圓形,長達25 厘米以上,寬達10厘米以上,莖部葉漸小,為披針形;葉背具灰白色綿毛。小花梗長2~5 毫米;花被6,白色,橢圓形或矩圓形,長約10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及細柔毛。生于高山草坡。分布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③興安藜蘆 V.Dahuricum Loes. F.葉卵狀橢圓形,下面密被白色絨毛。圓錐花序下枝較長,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較花被短,花被淡黃綠色。分布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
④天目藜蘆 V.schindleri Loes .f.基生葉闊長卵形至橢圓形,長28~36厘米,寬4~10厘米,莖部葉被針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花少數(shù),褐綠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圓形或線狀卵形。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⑤蒜藜蘆 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 葉廣橢圓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0~30厘米,寬7~12 厘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與花被略等長,基部有鄖形或橢圓形的小苞片;花被綠白色。生溪邊、林下、山谷濕地。分布長江流域各地。
⑥小藜蘆V.Meng-tzeanum Loes. F. 參見 “小天蒜”條。
顯微鑒定:
⑴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壁稍厚。皮層寬,占根的大部;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草酸鈣針晶束的粘液細胞以皮層外側較多;內皮層細胞壁呈U字形增厚。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初生木質部及初生韌皮部束各9-12個,有的導管深入到髓部。
⑵牯嶺藜蘆 根橫切面:皮層外側多裂隙;內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初生木質部束及初生韌皮部束各12-15個。本品以條粗壯、外皮色土黃、質輕脆、斷面粉性者佳。

別名:黑藜蘆
形態(tài)特征: 百合科藜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厘米。莖粗壯。葉橢圓形,長20-25厘米,寬5-10厘米。圓錐花序,側生總狀花序為雄花,頂生花序具兩性花,小花多數(shù)密生,花被片黑紫色。蒴果長1.5-2厘米。寬約1厘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緣、草甸或山坡林下。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陜甘南部、湖北、四川和貴州。亞洲北部及歐洲中部也有。
用途:根及根莖入藥,能催吐、祛痰、殺蟲,主治中風痰壅、癲癇、喉痹等;外用治疥癬、惡瘡、殺蟲蛆。
【藥 用】為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黑藜蘆的根及根莖(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功 效】涌吐風痰、清熱解毒、殺蟲。
【主 治】治中風痰涌,風癇癲疾,黃疸,久瘧,泄痢,頭痛,喉痹,鼻息,疥癬,惡瘡。
【性味】苦辛,寒,有毒。①《本經》: “味辛,寒。”②《別錄》: “苦,微寒,有毒”
【歸經】①《本草經疏》: “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②《本草再新》 “入肝經。”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分;或入丸劑。外用:研末,XIU鼻或調敷。
【用藥忌宜】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①《本草經集注》:“黃連為之使;反細李、芍藥、五參,惡大黃。”②《綱目》:“畏蔥白。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③《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用。
【別 名】蔥苒(《本經》)、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吳普本草》)、蔥苒(《廣雅》)、梨盧(《本草經集注》)、蔥炎(《別錄》)、蔥白藜蘆、鹿蔥(《本草圖經》)、憨蔥(《儒門事親》)、旱蔥(《山東中藥》)、山棕櫚(《農藥植物手冊》)、山白菜、蘆蓮、藥蠅子草、山苞米(《遼寧經濟植物志》)、人頭發(fā)、毒藥草(《四川中藥志》)、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處方名】藜蘆,力蘆,梨蘆,山蔥,憨蔥等。
【商品名】藜蘆,黑藜蘆。以根莖肥壯、干燥無雜質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陜西、四川、江蘇等地。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①毛穗藜蘆分布遼寧、吉林等地。②毛葉藜蘆分布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③興安藜蘆 。分布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④天目藜蘆 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⑤蒜藜蘆 分布長江流域各地。⑥小藜蘆參見“小天蒜”條。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5~6月未捆花莖時采挖,除去苗葉,曬干或用開水浸燙后曬干。
【拉丁名】Radix Rhizoma Veratri Veratrum nigrum L.① Veratrum maackii Reg.V.puberulum Loes. F.V.Dahuricum Loes. F.V.schindleri Loes .f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V.Meng-tzeanum Loes. F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考 證】出自《本草綱目》 ①陶弘景:“藜蘆近道處處有。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②《蜀本草》:“《圖經》云,葬蘆,葉似郁金、秦充、蔑荷等,根著龍膽,莖下多毛,夏生,冬雕估。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陰干。”③《本草圖經》:“黎蘆,今陜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褒莖,似棕皮,其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陰干。此高’二種,一種水蘸蘆,莖葉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根須百余莖,不中入藥用。今用者名蔥白蓉蘆,根須甚少,只是三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今萱草亦謂之鹿蔥,其類全別,主療亦不同耳。”④《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藜蘆,有毒部位:全株,以根部毒性較大。中毒癥狀:口胃發(fā)熱疼痛,流口水,惡心,嘔吐,疝痛,下痢,無力,出汗,意識喪失;嚴重時便血,脈率不整,震顫,痙攣,謂語,昏迷不醒,最后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民間內服蔥煎水或用雄黃、蔥頭、豬油同液茶冷服,也可解毒。”
【生藥材鑒定】干燥根莖,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殘留葉基及棕色毛狀的維管柬。須根多數(shù),簇生于根莖四周,長12~20厘米,粗約3毫米。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有細密的磺皺,下端多縱皺。質輕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中心有一淡黃色纖細的木質部,易與皮部分離。味苦辛。以根粗堅買,斷面粉性看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
①毛穗藜蘆Veratrum maackii Reg. 基部葉長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上部葉線狀披針形,長約30厘米,寬1~5厘米。圓錐花序,花較稀疏;小花梗長 1.5~2.5厘米;花被片6,黑紫色,橢圓形至長圓形,長5~6毫米,先端鈍圓。分布遼寧、吉林等地。
②毛葉藜蘆V.puberulum Loes. F. 又名: 巖棕、小棕。基部葉廣卵形至廣卵圓形,長達25 厘米以上,寬達10厘米以上,莖部葉漸小,為披針形;葉背具灰白色綿毛。小花梗長2~5 毫米;花被6,白色,橢圓形或矩圓形,長約10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及細柔毛。生于高山草坡。分布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③興安藜蘆 V.Dahuricum Loes. F.葉卵狀橢圓形,下面密被白色絨毛。圓錐花序下枝較長,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較花被短,花被淡黃綠色。分布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
④天目藜蘆 V.schindleri Loes .f.基生葉闊長卵形至橢圓形,長28~36厘米,寬4~10厘米,莖部葉被針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花少數(shù),褐綠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圓形或線狀卵形。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⑤蒜藜蘆 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 葉廣橢圓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0~30厘米,寬7~12 厘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與花被略等長,基部有鄖形或橢圓形的小苞片;花被綠白色。生溪邊、林下、山谷濕地。分布長江流域各地。
⑥小藜蘆V.Meng-tzeanum Loes. F. 參見 “小天蒜”條。
顯微鑒定:
⑴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壁稍厚。皮層寬,占根的大部;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草酸鈣針晶束的粘液細胞以皮層外側較多;內皮層細胞壁呈U字形增厚。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初生木質部及初生韌皮部束各9-12個,有的導管深入到髓部。
⑵牯嶺藜蘆 根橫切面:皮層外側多裂隙;內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初生木質部束及初生韌皮部束各12-15個。本品以條粗壯、外皮色土黃、質輕脆、斷面粉性者佳。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藜蘆中毒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y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y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y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y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fā)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yī)藥發(fā)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