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4 20:43:49 

青蒿
Herba Artemisiae Annuae
(英)Sweet Wormwood Herb
別名 香蒿、苦蒿、黃蒿。
來源 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達1.5m;全株黃綠色,有臭氣。莖直立,具縱條紋,上部分枝。基部及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形,長4.5~7cm,2~3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線形,寬約0.3mm,先端尖銳,表面深綠色,背面色較淺,無毛或略具細微軟毛,有柄;上部葉漸小,無柄。頭狀花序多數,球形,直徑約2mm,具細軟短梗,排成圓錐狀;總苞片2~3層;花管狀,雌花長約0.5mm,兩性花長約1mm,黃色;花藥先端尖尾狀,基部圓鈍;柱頭2裂,裂片先端呈畫筆狀。瘦果橢圓形,長約0.6mm。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林緣、荒地。產于全國各地。
采制 秋季花盛開進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莖,陰干。
化學成分 含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酯、青蒿醇,并含揮發油,油中主為蒿酮(artemisia ketone)、異青蒿酮、枯敬醛(cuminal)、1,8-桉油精、丁香烯等。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于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ANNUAE
【別名】蒿子、臭蒿、香蒿、苦蒿、臭青蒿、香青蒿、細葉蒿、細青蒿、草青蒿、草蒿子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開時采割,除去老莖,陰干。
【制法】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段,曬干。
【性狀】本品莖呈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80cm,直徑0.2~0.6cm ;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后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鑒別】取本品粉末3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熱回流1 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正己烷30ml使溶解,用20%乙腈溶液提取3 次,每次10ml,合并乙腈液,蒸干,殘渣加乙醇0。5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青蒿素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醚(3:2)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于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 6~12g,入煎劑宜后下。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備注】(1)常與藿香、佩蘭、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熱;和黃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溫熱病寒熱往來及瘧疾等癥。用于陰虛發熱或原因不明的低熱,常和秦艽、鱉甲、地骨皮等同用。
【摘錄】《中國藥典》
Herba Artemisiae Annuae

(英)Sweet Wormwood Herb
別名 香蒿、苦蒿、黃蒿。
來源 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達1.5m;全株黃綠色,有臭氣。莖直立,具縱條紋,上部分枝。基部及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形,長4.5~7cm,2~3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線形,寬約0.3mm,先端尖銳,表面深綠色,背面色較淺,無毛或略具細微軟毛,有柄;上部葉漸小,無柄。頭狀花序多數,球形,直徑約2mm,具細軟短梗,排成圓錐狀;總苞片2~3層;花管狀,雌花長約0.5mm,兩性花長約1mm,黃色;花藥先端尖尾狀,基部圓鈍;柱頭2裂,裂片先端呈畫筆狀。瘦果橢圓形,長約0.6mm。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林緣、荒地。產于全國各地。
采制 秋季花盛開進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莖,陰干。
化學成分 含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酯、青蒿醇,并含揮發油,油中主為蒿酮(artemisia ketone)、異青蒿酮、枯敬醛(cuminal)、1,8-桉油精、丁香烯等。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于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ANNUAE
【別名】蒿子、臭蒿、香蒿、苦蒿、臭青蒿、香青蒿、細葉蒿、細青蒿、草青蒿、草蒿子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開時采割,除去老莖,陰干。
【制法】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段,曬干。
【性狀】本品莖呈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80cm,直徑0.2~0.6cm ;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后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面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鑒別】取本品粉末3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熱回流1 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正己烷30ml使溶解,用20%乙腈溶液提取3 次,每次10ml,合并乙腈液,蒸干,殘渣加乙醇0。5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青蒿素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醚(3:2)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于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 6~12g,入煎劑宜后下。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備注】(1)常與藿香、佩蘭、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熱;和黃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溫熱病寒熱往來及瘧疾等癥。用于陰虛發熱或原因不明的低熱,常和秦艽、鱉甲、地骨皮等同用。
【摘錄】《中國藥典》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