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4 20:42:37 

枇杷葉

Folium Eriobotryae
(英)Loquat Leaf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 的葉。
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互生,長橢圓或倒卵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楔形,上面多皺,下面及葉柄密被銹色絨毛。圓錐花序頂生,具淡黃色絨毛,花芳香;萼征5;花瓣5,白色;雄蕊20;子房下位,2~5室,每室胚珠2,花柱2~5,基部合生,有毛。梨果卵形,扁卵形或長卵形,橙黃色,肉甜。種子1至數粒,棕褐色,有光澤。花期9~11月,果期次年4~5月。
種于村邊、平地、坡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
采制 全年可采,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性狀 葉長圓形、倒卵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明顯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化學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齊墩果酸、維生素B1、和C、鞣質、有機酸、糖類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
【英文名】 FOLIUM ERIOBOTRYAE
【別名】盧橘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的干燥葉。全年均可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制法】
枇杷葉:除去絨毛,用水噴潤,切絲,干燥。
蜜批把葉:取枇把葉絲,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每100kg枇杷葉絲,用煉蜜20kg。
【性狀】本品呈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于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鑒別】本品橫切面:上表皮細胞扁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下表皮有多數單細胞非腺毛,常彎曲,近主脈處多彎成人字形;氣孔可見。柵欄組織為 3~4 列細胞,海綿組織疏松,均含草酸鈣方晶及簇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近環狀;中柱鞘纖維束排列成不連續的環,壁木化,其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黏液細胞,并有草酸鈣方晶。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
【用法用量】 6 ~9g。
【貯藏】置干燥處。
【制劑】枇杷葉膏
【備注】
(1)枇杷根:苦,平。清肺止咳,鎮痛下乳。主治肺結核咳嗽,風濕筋骨痛,乳汁不通。用量0.2~1兩。
(2)枇杷核:苦,寒。疏肝理氣。主治疝痛,淋巴結結核,咳嗽。用量1.5~3錢。
【摘錄】《中國藥典》

Folium Eriobotryae
(英)Loquat Leaf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 的葉。
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或灌木。葉互生,長橢圓或倒卵形,邊緣上部有疏鋸齒,基部楔形,上面多皺,下面及葉柄密被銹色絨毛。圓錐花序頂生,具淡黃色絨毛,花芳香;萼征5;花瓣5,白色;雄蕊20;子房下位,2~5室,每室胚珠2,花柱2~5,基部合生,有毛。梨果卵形,扁卵形或長卵形,橙黃色,肉甜。種子1至數粒,棕褐色,有光澤。花期9~11月,果期次年4~5月。
種于村邊、平地、坡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
采制 全年可采,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性狀 葉長圓形、倒卵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明顯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化學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齊墩果酸、維生素B1、和C、鞣質、有機酸、糖類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
【英文名】 FOLIUM ERIOBOTRYAE
【別名】盧橘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的干燥葉。全年均可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干。
【制法】
枇杷葉:除去絨毛,用水噴潤,切絲,干燥。
蜜批把葉:取枇把葉絲,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每100kg枇杷葉絲,用煉蜜20kg。
【性狀】本品呈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2~30cm,寬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主脈于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鑒別】本品橫切面:上表皮細胞扁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下表皮有多數單細胞非腺毛,常彎曲,近主脈處多彎成人字形;氣孔可見。柵欄組織為 3~4 列細胞,海綿組織疏松,均含草酸鈣方晶及簇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近環狀;中柱鞘纖維束排列成不連續的環,壁木化,其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薄壁組織中散有黏液細胞,并有草酸鈣方晶。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
【用法用量】 6 ~9g。
【貯藏】置干燥處。
【制劑】枇杷葉膏
【備注】
(1)枇杷根:苦,平。清肺止咳,鎮痛下乳。主治肺結核咳嗽,風濕筋骨痛,乳汁不通。用量0.2~1兩。
(2)枇杷核:苦,寒。疏肝理氣。主治疝痛,淋巴結結核,咳嗽。用量1.5~3錢。
【摘錄】《中國藥典》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