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4 17:01:42 

別名十三鱗、 瑁、文甲,屬于龜鱉目Testudinata 潛頸龜亞目Cryptodira 海龜科Cheloniidae玳瑁屬Eretmochelys,拉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英文名Hawksbill Turtle。 
大型海龜,體長可達100厘米,體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塊,作覆瓦狀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鱗”。成體甲殼為鮮艷的黃褐色,平滑有光澤。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頭、尾和四肢均可縮入殼內。背甲和頭頂鱗片為紅棕色和黑色相間。頸及四肢背面為灰黑色,腹面幾為白色。
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性情兇猛,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海藻為食。每年夏季繁殖,在沙灘上挖坑產卵,產卵時間多在白晝,每次產卵120~130枚。依靠自然界的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49~60天。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來制作精美的裝飾品,漢代的著名詩篇《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廣東省已建立以保護玳瑁、綠海龜等海龜為主的東港自然保護區。
在中國分布于山東半島以南海域。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名稱: 玳瑁
釋名:
氣味: (甲)甘、寒、無毒。
主治: 1、預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取半合溫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瘡流行時服此,病未發則內消,病已發則減輕。
2、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俁,加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
3、鋟風目淚(乃心腎虛熱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送下。一天服一次。
【別名】文甲、瑇玳
【來源】龜科動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將玳瑁倒懸,用沸醋潑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去掉殘肉,洗凈即得。
【性味歸經】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鎮心平肝。用于熱病發狂,譫語,小兒驚風,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1~3錢。多入丸、散劑用。
【備注】(1)警告:捕捉動物必須遵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玳瑁
(《開寶本草》)
【異名】瑇瑁(《開寶本草》),蝳蝐(《桂海虞衡志》)。
【來源】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甲片。
【動物形態】玳瑁
體長可達1.6米。背及腹部均有堅硬的鱗甲。頭部具前顴鱗甲2對。鼻孔近于吻端。上須鉤曲,嘴形似鸚鵡,頜緣鋸齒狀。背面鱗甲,早期呈覆瓦狀排列,隨年齡增長而變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澤,有褐色與淺黃色相間而成的花紋。中央為脊鱗甲5枚,兩側有肋鱗甲4對;緣鱗甲25枚,邊緣呈鋸齒狀。腹面由13枚鱗甲組成,呈黃黑色。四肢均呈扁平葉狀。前肢較大,具2爪,后肢只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棲于溫、熱帶海洋中。以魚類、蝦蟹、軟體動物和海藻等為食。分布福建、臺灣、海南、西沙群島等地。
本動物的肉(玳瑁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全年均可捕獲。捕得后,將其倒懸,用沸醋澆潑,其甲即能逐片剝下,去凈殘肉,洗凈。
【藥材】本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厘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并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布白色的條紋或斑點,并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主產臺灣、福建及廣東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
【化學成分】含角蛋白及膠質等。
【炮制】刷凈泥土,用溫水浸軟后,切成細絲或研成細粉。
【性味】甘咸,寒。
①《開寶本草》:"寒,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咸,性寒。"
③《綱目》:"甘,寒,無毒。"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鎮驚。治熱病驚狂,中風,譫語,痙厥,小兒驚癇,癰腫瘡毒。
①《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②《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
③《綱目》:"解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磨汁,1~2錢;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龍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瑇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勻,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圣濟總錄》玳瑁丸)
③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痘疹論》)
④預解痘毒,遇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溫服半臺,日三服。(《靈苑方》)
⑤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大型海龜,體長可達100厘米,體重50千克左右,背甲共有13塊,作覆瓦狀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鱗”。成體甲殼為鮮艷的黃褐色,平滑有光澤。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頭、尾和四肢均可縮入殼內。背甲和頭頂鱗片為紅棕色和黑色相間。頸及四肢背面為灰黑色,腹面幾為白色。
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性情兇猛,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海藻為食。每年夏季繁殖,在沙灘上挖坑產卵,產卵時間多在白晝,每次產卵120~130枚。依靠自然界的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49~60天。
玳瑁的背甲可以用來制作精美的裝飾品,漢代的著名詩篇《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廣東省已建立以保護玳瑁、綠海龜等海龜為主的東港自然保護區。
在中國分布于山東半島以南海域。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名稱: 玳瑁
釋名:
氣味: (甲)甘、寒、無毒。
主治: 1、預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取半合溫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瘡流行時服此,病未發則內消,病已發則減輕。
2、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俁,加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
3、鋟風目淚(乃心腎虛熱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送下。一天服一次。
【別名】文甲、瑇玳
【來源】龜科動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將玳瑁倒懸,用沸醋潑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去掉殘肉,洗凈即得。
【性味歸經】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鎮心平肝。用于熱病發狂,譫語,小兒驚風,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1~3錢。多入丸、散劑用。
【備注】(1)警告:捕捉動物必須遵守國家相關法律規定。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玳瑁
(《開寶本草》)
【異名】瑇瑁(《開寶本草》),蝳蝐(《桂海虞衡志》)。
【來源】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甲片。
【動物形態】玳瑁
體長可達1.6米。背及腹部均有堅硬的鱗甲。頭部具前顴鱗甲2對。鼻孔近于吻端。上須鉤曲,嘴形似鸚鵡,頜緣鋸齒狀。背面鱗甲,早期呈覆瓦狀排列,隨年齡增長而變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澤,有褐色與淺黃色相間而成的花紋。中央為脊鱗甲5枚,兩側有肋鱗甲4對;緣鱗甲25枚,邊緣呈鋸齒狀。腹面由13枚鱗甲組成,呈黃黑色。四肢均呈扁平葉狀。前肢較大,具2爪,后肢只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棲于溫、熱帶海洋中。以魚類、蝦蟹、軟體動物和海藻等為食。分布福建、臺灣、海南、西沙群島等地。
本動物的肉(玳瑁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全年均可捕獲。捕得后,將其倒懸,用沸醋澆潑,其甲即能逐片剝下,去凈殘肉,洗凈。
【藥材】本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厘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并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布白色的條紋或斑點,并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主產臺灣、福建及廣東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
【化學成分】含角蛋白及膠質等。
【炮制】刷凈泥土,用溫水浸軟后,切成細絲或研成細粉。
【性味】甘咸,寒。
①《開寶本草》:"寒,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咸,性寒。"
③《綱目》:"甘,寒,無毒。"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鎮驚。治熱病驚狂,中風,譫語,痙厥,小兒驚癇,癰腫瘡毒。
①《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②《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
③《綱目》:"解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磨汁,1~2錢;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龍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瑇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勻,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圣濟總錄》玳瑁丸)
③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痘疹論》)
④預解痘毒,遇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溫服半臺,日三服。(《靈苑方》)
⑤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