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癸草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4-14 16:46:25 

【別名】人字草、二葉人字草、蒼蠅翼、烏蠅翼、鋪地錦[廣東]、老鴉草、金鴛鴦
【來源】為豆科丁癸草屬植物丁癸草 Zornia diphylla (L.) Pers.,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
【源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長20厘米。根較粗壯,有分枝。莖叢生,無毛,披散或匍伏狀。小葉雙生,兩枚葉片生于一個葉柄頂端呈人字形,故有人字草,二葉人字草之名;小葉片窄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厚紙質,長5-15毫米,寬2-4毫米,下部葉有時較長,葉片頂處有一小刺,全緣,下面疏被毛茸或無毛,具黑腺點;托葉卵狀披針形,基部有長耳,上有數條明顯的脈。自春至秋頂生總狀花序,有花數朵,花下有大形卵狀苞片2,基部有距,幾將全花遮蓋;花萼膜質,呈二唇形,有短柔毛;蝶形花冠黃色,旗瓣寬闊;雄蕊10個,花絲連合為單體;花藥有長短2種型式,子房無柄,花柱線形。莢果條形,有倒鉤刺,具2-6莢節,每節有種子1粒。
【制法】洗凈、曬干或鮮用。
【性味歸經】甘、淡、涼。
【生境分布】生于田邊、沼旁及水溝邊等水濕地帶。分布于江蘇、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及貴州等省。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解毒。用于感冒,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小兒疳積,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丁癸草
(《生草藥性備要》)
【別名】人字草、苦地枕、鋪地錦(《嶺南采藥錄》),烏蠅翼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丁貴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鋪地草、金線吊蝦蟆(《廣西中草藥》),二葉人字草,蒼蠅翼、沙甘里(《廣東中草藥》),一條根(《福建中草藥》),烏龍草、紅骨丁地青(《實用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丁癸草
多年生成一年生矮小,禿凈草本。有時有一較粗的根狀莖。莖纖細,分枝,披散或直立,高15~40厘米。復葉,互生;小葉2枚,生于葉柄頂端,披針形,長8~15毫米,有時可達2厘米,先端短尖;托葉卵狀拉針形,基部著生處延生而成一距,有明顯的脈數條。總狀花序長2~6厘米,纖弱,有小花2~10朵,花黃色,為1對卵形的苞片所包藏,此苞片長約6毫米,基部著生處下延成一距;萼5裂,形小而薄,上面2裂片合生,側面2片小,最下1片狹;花冠極突出,旗瓣圓形,翼瓣倒卵形或矩圓形,龍骨瓣內彎,短尖;雄蕊1束,花藥2型;子房上位,無柄,有胚珠數顆,花柱線形。莢果由2-6個莢節所成,莢節圓形,通常有小刺。花期4月。
生長于山野地上。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浙江等地。
本植物的根(丁癸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夏季采收。
【化學成分】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性味】甘,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甜,性溫。"
②《本草求原》:"甘,平。"
③《廣東中藥》Ⅱ:"平淡,性涼。"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去瘀。治感冒,高熱抽搐,腹瀉,黃疸,痢疾,小兒疳積,喉痛,目赤,疔瘡腫毒,乳腺炎。
①《嶺南采藥錄》:"生肌,合諸瘡口。"
②《南寧市藥物志》:"清涼解毒。治小兒疳積,眼痛,喉痛,泄瀉,瘡瘍,蛇傷,疔毒。"
③《野生藥植圖說》:"治癍痧癥。"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去瘀消腫。治感冒,眼結膜炎,肝炎,胃腸炎,痢疾,小兒疳積,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⑤《實用中草藥》:"解暑利尿。治水瀉,瘧疾。"
⑥《廣東中草藥》:"清肝熱,消痰火,涼血去瘀。治腸癰,小兒高熱抽筋,眼鏡蛇咬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鮮者2~3兩);或搗汁飲。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選方】①治黃疸(陽黃):丁癸草(干)五錢,生魚一條。煎水服,每日一次。(《嶺南草藥志》)
②治中暑或食物所傷引起的腹瀉:鮮丁癸草一至二兩。洗凈切碎,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白痢:鮮丁癸草五至八錢,水適量煎,調蜂蜜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小兒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錢,瘦豬肉二至四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喉頭炎:丁癸草,調酸醋揉爛,放于口內含服。(《嶺南草藥志》)
⑥治大瘡,散癰疽:丁癸草葉連莖,搗爛敷。(《嶺南采藥錄》)
⑦治馬嘴疔(生于上人中處者是):丁癸草葉,搗爛,加蜜糖少許敷。(《嶺南采藥錄》)
⑧治痔瘡:丁癸草四兩,銀花四兩,苦楝皮四兩。以水煎出味,倒于浴盆內,乘熱坐于盆上熏肛門,待水稍涼后,即坐于藥水內浸洗,約浸半小時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嶺南草藥志))
⑨治竹葉青蛇咬傷:鮮丁癸草四兩,搗爛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急性乳腺炎的早期
用干品1~2兩,鯪魚1條(約2兩重),水煎頓服或2次分服。治療18例,均有效。
【來源】為豆科丁癸草屬植物丁癸草 Zornia diphylla (L.) Pers.,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

【源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長20厘米。根較粗壯,有分枝。莖叢生,無毛,披散或匍伏狀。小葉雙生,兩枚葉片生于一個葉柄頂端呈人字形,故有人字草,二葉人字草之名;小葉片窄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厚紙質,長5-15毫米,寬2-4毫米,下部葉有時較長,葉片頂處有一小刺,全緣,下面疏被毛茸或無毛,具黑腺點;托葉卵狀披針形,基部有長耳,上有數條明顯的脈。自春至秋頂生總狀花序,有花數朵,花下有大形卵狀苞片2,基部有距,幾將全花遮蓋;花萼膜質,呈二唇形,有短柔毛;蝶形花冠黃色,旗瓣寬闊;雄蕊10個,花絲連合為單體;花藥有長短2種型式,子房無柄,花柱線形。莢果條形,有倒鉤刺,具2-6莢節,每節有種子1粒。
【制法】洗凈、曬干或鮮用。
【性味歸經】甘、淡、涼。
【生境分布】生于田邊、沼旁及水溝邊等水濕地帶。分布于江蘇、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及貴州等省。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解毒。用于感冒,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小兒疳積,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丁癸草
(《生草藥性備要》)
【別名】人字草、苦地枕、鋪地錦(《嶺南采藥錄》),烏蠅翼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丁貴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鋪地草、金線吊蝦蟆(《廣西中草藥》),二葉人字草,蒼蠅翼、沙甘里(《廣東中草藥》),一條根(《福建中草藥》),烏龍草、紅骨丁地青(《實用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丁癸草
多年生成一年生矮小,禿凈草本。有時有一較粗的根狀莖。莖纖細,分枝,披散或直立,高15~40厘米。復葉,互生;小葉2枚,生于葉柄頂端,披針形,長8~15毫米,有時可達2厘米,先端短尖;托葉卵狀拉針形,基部著生處延生而成一距,有明顯的脈數條。總狀花序長2~6厘米,纖弱,有小花2~10朵,花黃色,為1對卵形的苞片所包藏,此苞片長約6毫米,基部著生處下延成一距;萼5裂,形小而薄,上面2裂片合生,側面2片小,最下1片狹;花冠極突出,旗瓣圓形,翼瓣倒卵形或矩圓形,龍骨瓣內彎,短尖;雄蕊1束,花藥2型;子房上位,無柄,有胚珠數顆,花柱線形。莢果由2-6個莢節所成,莢節圓形,通常有小刺。花期4月。
生長于山野地上。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浙江等地。
本植物的根(丁癸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夏季采收。
【化學成分】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性味】甘,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甜,性溫。"
②《本草求原》:"甘,平。"
③《廣東中藥》Ⅱ:"平淡,性涼。"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去瘀。治感冒,高熱抽搐,腹瀉,黃疸,痢疾,小兒疳積,喉痛,目赤,疔瘡腫毒,乳腺炎。
①《嶺南采藥錄》:"生肌,合諸瘡口。"
②《南寧市藥物志》:"清涼解毒。治小兒疳積,眼痛,喉痛,泄瀉,瘡瘍,蛇傷,疔毒。"
③《野生藥植圖說》:"治癍痧癥。"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去瘀消腫。治感冒,眼結膜炎,肝炎,胃腸炎,痢疾,小兒疳積,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⑤《實用中草藥》:"解暑利尿。治水瀉,瘧疾。"
⑥《廣東中草藥》:"清肝熱,消痰火,涼血去瘀。治腸癰,小兒高熱抽筋,眼鏡蛇咬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鮮者2~3兩);或搗汁飲。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選方】①治黃疸(陽黃):丁癸草(干)五錢,生魚一條。煎水服,每日一次。(《嶺南草藥志》)
②治中暑或食物所傷引起的腹瀉:鮮丁癸草一至二兩。洗凈切碎,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白痢:鮮丁癸草五至八錢,水適量煎,調蜂蜜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小兒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錢,瘦豬肉二至四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喉頭炎:丁癸草,調酸醋揉爛,放于口內含服。(《嶺南草藥志》)
⑥治大瘡,散癰疽:丁癸草葉連莖,搗爛敷。(《嶺南采藥錄》)
⑦治馬嘴疔(生于上人中處者是):丁癸草葉,搗爛,加蜜糖少許敷。(《嶺南采藥錄》)
⑧治痔瘡:丁癸草四兩,銀花四兩,苦楝皮四兩。以水煎出味,倒于浴盆內,乘熱坐于盆上熏肛門,待水稍涼后,即坐于藥水內浸洗,約浸半小時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嶺南草藥志))
⑨治竹葉青蛇咬傷:鮮丁癸草四兩,搗爛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急性乳腺炎的早期
用干品1~2兩,鯪魚1條(約2兩重),水煎頓服或2次分服。治療18例,均有效。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