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正骨特色第 2 頁
⒐繃帶,包裹夾板用。
⒑砂帶,大小布帶,內裝細砂,鑲于患部兩側,具有固定骨折,吸去血、協日熱,脈熱,骨熱和鎮痛作用。
蒙古族人民由于放牧、狩獵等生產、生活特點,經常發生從馬上跌下,從高處附落而造成骨折、脫位、腦震蕩等外傷事故。因此,很早就有了較原始而獨特的民間正骨治療方法,如前臂骨往內開放骨折,則往外牽拉;若往外開放骨折,則往內牽拉,復位后,腋下墊物包扎前臂或用“充氣皮桶”進行復位。又如對閉合性骨折,交叉復位后,用煮在肉湯里的氈子或木板作壓墊固定,或者把溫血與鮮奶混合攪拌,涂在患處。固定、包扎松緊要適度,對骨傷病人注意增補牛奶、牛羊肉、山兔肉和炒米等飲食。并用藥物配合治療加快骨折愈合。對年老者宜補酒;青壯年宜補酸奶;年幼者宜補奶油。除用手法正復外,在關節部及受傷局部用蛇蛋花寶石按壓止痛止血,用青銅鏡、圓形銀鏝或銀杯進行按摩以舒筋活血,對顱骨、肋骨等的凹陷型骨折,用拔罐提骨法復平;把沙、鹽放鍋內炒熱,爾后裝入布袋內,置于傷處,以利恢復關節功能。對脊柱骨折,采用兩腿上吊牽引法復位。對四肢骨折用牛皮、馬、駝之長骨及黃羊、野兔腿骨作夾板和兔子毛、綿羊絨毛、幼小獸類的皮油鞣革等作壓墊固定。對骨折的畸形愈合,則用酸馬奶、奶酒等,使骨折部位變得柔軟,爾后進行閉合折骨,再行正復。
現代蒙醫正骨術具有方法簡便,器械簡單,費力少,治愈快等特點。它以蒙醫學理論為指導,以手法整復為主,輔以蒙藥治療,既不同于中醫骨傷學,也有別于現代醫學。在診斷上,實行望、問、切三診,通過觀察病人,詢問病史和檢查受傷部位,并結合X線進行綜合分析作出診斷。治療方法可概括為:手法整復,夾板固定,沙袋挾擠,白酒按摩,對癥下藥,調節飲食,功能鍛煉等。在復位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法復合折端。在固定上,做到符合力學原理,通常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小夾板固定。選用長、短、寬、窄適度既于又輕的柳木等材制作各種型號的小夾板,選厚薄適度的氈子、皮毛等作壓墊。即形成一種三點擠壓傷部的杠桿固定法。另一種方法是沙袋挾擠法。即布袋里裝上沙子,放在傷肢兩側向內挾擠 。它起到按需所動,固定牢靠,穩定折處的作用,加速骨折的愈合。在按摩上,用白酒、青銅鏡分三期進行按摩。骨折初期采取化瘀活血生新法;中期用補益肝腎接骨法;后期用強筋壯骨復原法。在用藥上,以整體觀念出發,以辨證施治為基礎,調理氣血為主,重點在治血和黃水。以達到治愈骨折的目的。在飲食上,宜增加炒米、黃瓜、黃豆、牛羊軟骨、肝腎和羊髓骨湯等食物,以補肝腎,養氣血,和營接骨。在功能上,實行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鍛煉原則,并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的始終。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