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醫藥的用藥特點
傣族醫藥的用藥特點
根據目前收集整理的結果,傣族傳統民族藥約有1000余種,多數為植物藥,亦有部分動物藥和礦物藥,少部分為外來藥。其中許多與漢族中醫藥學中的藥品相同,但在臨床應用上有一定的差別。如蘆子用于提神醒腦;草蔻用于風濕酸痛;益母草用于糞蟲瘙癢、濕疹;射干用于月經過多等等,均與漢族中醫學用藥有異。還有的藥物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藥源較少,如犀鳥、象牙、孔雀毛、野水牛膽等。
植物藥的分類一般以形態、氣味和藥用部位來劃分。如“埋”(傣語)指喬木一類的藥物。例如“埋亥忍”,即臭木;“埋嘎篩”,即龍血樹。“嘿”(傣語)指藤本一類的藥物。如“嘿多嗎”,即雞矢藤;“嘿罕”,即無根藤等。“擺”(傣語)指用葉,“哈”(傣語)指用根。還有“其”、“景”(均為傣語)指含有芳香氣味的藥物等等。藥物的性一般分為三大類,即熱性藥(傣語稱為雅黃),涼性藥(傣語稱為雅嘎因),平性藥(傣語稱為雅奢墨)。藥物的味一般分為7種:酸(傣語叫宋)多用于收澀、止汗止瀉等;甜(傣語為萬)多為補藥;咸(傣語為景)多用于軟堅、補虛;苦((傣語為烘)多用于清熱、解毒、除濕、止痛;麻(傣語為門)多用于止痛、鎮驚、祛痰;辣(傣語為撇)多用于散寒、止痛;香(傣語為荒)多用于醒腦、開胃健脾。由于藥物性質不同,人體亦各有差異,故用藥也各有特點。如1~20歲為生長發育階段(傣語稱為巴他麻外),生病時藥物配伍宜偏甜味;20~40歲為成熟壯實階段(傣語稱為麻息麻外),生病時用藥配伍宜偏酸味;而40~60歲以上者,為逐漸衰老階段(傣語為巴西麻外),生病時用藥配伍宜偏咸味。又如根據不同的季節配伍不同的飲料方,以藥代茶飲,以達預防、治療的目的等等。
傣族醫藥中的藥物處方,雖然不象祖國醫藥學中方劑那樣有嚴格的處方原則,但在治療疾病時大多數使用的還是由數昧藥物組成的相對固定的復方。這些藥方,是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出來的。在治療疾病時,通過藥物的增減,觀察治療的效果,逐步篩選而成。所用的藥方,少則二三味藥,多則數十味藥;有的一方多治,而有的卻一癥有多方。因風、火、水、土失調致病而設的四“雅塔”即佤約塔、爹卓塔、阿波塔和巴他維塔,均由固定的藥物組成,傣醫稱為“雅塔”。這種配方理論稱之為“雅塔都檔細”。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