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農村中醫斷了傳人
基層是中醫藥發展的大舞臺,但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鄉鎮衛生院中醫師人數占醫師總數比例為22%,同比下降約2%。基層中醫藥發展面臨著人員嚴重短缺、傳承后繼乏人等問題,亟待解決。
在廣大農村的村醫隊伍中,不乏從業多年的老中醫,他們在為村民幾十年如一日的服務中,以其技術水平與人品醫德贏得了很高威望,成為當地百姓心目中的“名醫”。可隨著年齡增大,身體狀況的變化及外在環境的影響,他們有一種共同的焦慮和擔心,那就是面臨無人接手的困境,即使是他們的兒女也不愿繼續村醫生涯。
“學中醫苦,留在農村當村醫更清苦。”筆者接觸過的一位農村老中醫如是說。就是這位老中醫,他說自己手里有好幾個獨門的中醫單方,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對治療幾種慢性病療效明顯,周邊不少患病村民經他醫治都非常有效,可現在沒人愿意傳承下去,他很不甘心。是的,如果聽任這樣的獨到技術和經典驗方斷代失傳,實在可惜,也實不應該。
近年來,國家為著力解決廣大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不斷從政策、資金上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與硬件設備建設,固然醫療衛生保障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面對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尤其是愿意扎根農村,學習傳承中醫技術后繼乏人的現狀,是否應該同樣引起重視,并列入重點工作議程,以盡快改變這種形勢發展與現實需求不相適應,傳統中醫資源承繼無人的缺憾。
要解決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瓶頸”,尤其是農村中醫傳人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國家及各級政府從政策、措施、機制上進行積極探索,努力尋找具有實際效果的新路子、新模式。
一要樹立良好的政策導向。醫藥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盡可能開設鄉村醫生全科醫學、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衛生護理等專業;在招生來源上采用計劃、定向、委培等多種形式,擴大基層報考面,鼓勵農村學生和在崗人員報考相關專業;在教學模式上盡量做到按需施教,對口培養,即以滿足培養農村醫療衛生專業人才的需求為目標,開展以農村衛生保健及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的針對性專業教育,保證培養對象學有所用,學成后能勝任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崗位。同時,國家對招收學校在招生計劃、錄取分數及學習費用等方面的傾斜,應給予補助支持,如對志愿報考并被對口院校錄取的考生,在其就讀期間幫助解決相當數額的學習與住宿費用,對成績優秀者給予高額獎學金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