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與中醫教育
回顧千百年來中醫薪傳不斷、名醫輩出的歷史,中醫教育功不可沒!中醫源于民間,盛于民間,傳統中醫教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維持著民間教育與官辦教育并存的格局。官辦教育始于南北朝,完善于盛唐時期,至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建制,這種 “太醫院”式的教育方式,不僅規模小,而且基本脫離實踐,不能代表傳統中醫教育的主流,大量的人才培養主要依靠民間教育,而民間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師承制”,或秉承家學淵源“父子相傳”,或不拘內外親疏“納徒為繼”。中醫師承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以臨證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將課堂與臨床合二為一,理論學習與臨證實踐融為一體,教學的展開并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固定、規范和內容上的系統、完整,學生在每天隨師侍診過程中將中醫典籍中的經文含義、方藥用途以及老師辨證論治的點滴經驗,同實際相印證,逐步完成對中醫概念、理論的深刻理解和間接經驗向直接經驗的轉化,特別是領悟其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意蘊。這種形式和內容看似隨意,教學與醫療并無明確界定的人才培養方式,實際上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也使枯燥乏味的理論、概念在生動、直觀的臨證過程中還原為具體感知,從而強化了理論教學的效果,最終達到“以實用為貴,以涉虛為戒”的教學目標。
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任何一種教育現象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這種必然性與合理性,取決于一種教育方式與特定教育內容、教育目標高度的融通性和一致性,而中醫師承教育在歷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其原因即在于此。以臨證為本,融理論教學與臨證實踐于一體,使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在動態的臨證過程中相互吻合而趨于一致,這正是培養出張仲景、李時珍等眾多名醫名家的傳統中醫教育成功的關鍵。
再看現代中醫院校教育,在強調“規格、規范、規模”的辦學思想指導下,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模式單一,構成整個高等中醫教育不可撼動的核心體系。圍繞這個核心體系,教學手段表現為機械、簡單的重復,教學過程強制性、超穩態地高速運轉,傳統中醫教育“臨證為本,寓教學于實踐”的理念被封閉、正統的現代教育體系斷然拒之于門外,不僅理論唱和者日漸稀少,而且幾無實踐可能,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現代教育模式的慣性驅動而逐漸喪失了在長期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中醫教育特色和優勢!現行的“基礎教育、專業教育、臨床實習”三段式教學模式突出了“課堂、教師、教材”的中心地位,學生的主要精力和時間用于聽說教、啃書本、背概念,通過機械地記憶去消化前人于臨證實踐中總結歸納的經驗,而中醫學理論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恰恰是這種“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式所難以逾越的障礙。在現代中醫院校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校學完全部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課程之后方才進入系統的臨床實習;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被割裂為相互獨立的兩個階段,跟師臨證僅僅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和對前期教學效果的檢測。
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家重新啟用師承的方法培養中醫人才,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把這種方式納入國家正規教育,沒有全國統一招生辦法,沒有統一專用教材,沒有統一教學程序,沒有統一考核辦法,沒有統一文憑待遇,沒有統一職稱評定……致使學徒質量參差不齊,學徒命運各有千秋。 反思現代中醫教育模式顯著的負面影響,我們必須重新審慎地認識中醫師承在整個中醫學科體系和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總結前人經驗,轉變觀念、統一認識的基礎上,中國中醫師承學院積極探索在現代規模教育中引入傳統師承教育合理內核的有效途徑,逐步完善和建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課堂教學與師承教學滾動交叉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 就是以臨證實踐作為貫穿于中醫教學過程的主線,學生在臨床教學基地隨師實踐的同時,完成對中醫經典理論和臨床實踐課程的學習,自始至終全方位地在臨證實踐中接受培養;同時遵循 “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 的中醫師承教育方針, 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避免陷入傳統師承教育所固有的重經驗、實技而輕理論研究,重一師之技、一家之言的保守和狹隘境地!并力爭有所突破,為全面改革現代高等中醫教育模式積累可資借鑒的經驗,早日 把師承納入國家正規中醫教育體系,為振興中醫,建立創新型國家,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任何一種教育現象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這種必然性與合理性,取決于一種教育方式與特定教育內容、教育目標高度的融通性和一致性,而中醫師承教育在歷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其原因即在于此。以臨證為本,融理論教學與臨證實踐于一體,使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在動態的臨證過程中相互吻合而趨于一致,這正是培養出張仲景、李時珍等眾多名醫名家的傳統中醫教育成功的關鍵。
再看現代中醫院校教育,在強調“規格、規范、規模”的辦學思想指導下,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模式單一,構成整個高等中醫教育不可撼動的核心體系。圍繞這個核心體系,教學手段表現為機械、簡單的重復,教學過程強制性、超穩態地高速運轉,傳統中醫教育“臨證為本,寓教學于實踐”的理念被封閉、正統的現代教育體系斷然拒之于門外,不僅理論唱和者日漸稀少,而且幾無實踐可能,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現代教育模式的慣性驅動而逐漸喪失了在長期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中醫教育特色和優勢!現行的“基礎教育、專業教育、臨床實習”三段式教學模式突出了“課堂、教師、教材”的中心地位,學生的主要精力和時間用于聽說教、啃書本、背概念,通過機械地記憶去消化前人于臨證實踐中總結歸納的經驗,而中醫學理論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恰恰是這種“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式所難以逾越的障礙。在現代中醫院校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校學完全部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課程之后方才進入系統的臨床實習;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被割裂為相互獨立的兩個階段,跟師臨證僅僅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和對前期教學效果的檢測。
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家重新啟用師承的方法培養中醫人才,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把這種方式納入國家正規教育,沒有全國統一招生辦法,沒有統一專用教材,沒有統一教學程序,沒有統一考核辦法,沒有統一文憑待遇,沒有統一職稱評定……致使學徒質量參差不齊,學徒命運各有千秋。 反思現代中醫教育模式顯著的負面影響,我們必須重新審慎地認識中醫師承在整個中醫學科體系和教育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總結前人經驗,轉變觀念、統一認識的基礎上,中國中醫師承學院積極探索在現代規模教育中引入傳統師承教育合理內核的有效途徑,逐步完善和建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課堂教學與師承教學滾動交叉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 就是以臨證實踐作為貫穿于中醫教學過程的主線,學生在臨床教學基地隨師實踐的同時,完成對中醫經典理論和臨床實踐課程的學習,自始至終全方位地在臨證實踐中接受培養;同時遵循 “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 的中醫師承教育方針, 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避免陷入傳統師承教育所固有的重經驗、實技而輕理論研究,重一師之技、一家之言的保守和狹隘境地!并力爭有所突破,為全面改革現代高等中醫教育模式積累可資借鑒的經驗,早日 把師承納入國家正規中醫教育體系,為振興中醫,建立創新型國家,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