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脈實質的假說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7 23:54:04 

古籍上所說的經絡究竟是指機體的哪些組織結構?
經脈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行血氣、營陰陽。這是最基本的屬性。實踐證明在已知的神經、血管、淋巴等組織之外尋找獨立的新的經絡的一切嘗試都歸于失敗,但大量的實驗為闡釋經絡現象的機理和經絡實質奠定了基礎。目前對經絡實質的假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經絡與中樞神經--體液調節機制相關說
這種學說認為經絡是以神經系統為主要基礎,包括血管、淋巴、體液等已知結構的人體功能調節系統。中醫認為經絡具有行血氣、通陰陽、決死生、處百病的重要作用。現代生理學認為人體功能活動的聯系和調節及其與外環境的平衡統一,主要是由通過神經--體液調節機理實現的。有的學者根據循經感傳的一些特征,認為在體表發生的感傳線是在中樞神經系統里發生的過程,經絡是大腦皮層各部位之間特有的功能聯系,經上的穴位在大腦皮層上各有相應的點(最近莊鼎已通過功能MRI核磁共振從圖象中反映出來,張棟用紅外攝影也反映了變化)。
中樞說
針刺一個穴位引起大腦皮層相應點興奮后,這一興奮就按其特有的功能聯系,有規律地擴散在同一經上有關穴位的相應點,引起該系統的興奮,大腦皮層某一系統發生興奮后,在體表的投影也相應興奮,在主觀上即形成了循經感傳的感覺。即“感在中樞,傳也在中樞”。其基本根據是截肢者的幻肢感傳感;氣功入靜可引出循經感傳;感傳可以擴散又可回流;作腰麻硬膜外麻醉后刺激氣戶穴,多數受試者感傳能穿過麻醉區至足趾端。另外入靜誘導可提高感傳誘發率,腦部病變可以增加循經感傳出現率等,都支持中樞說。
經絡--皮層--內臟相關假說
此說由張錫鈞等于1959年提出,根據為經穴與皮質,皮質與內臟之間存在肯定的聯系。針刺狗的“足三里”可以建立食物性條件反射,針刺人的內關穴同樣可以建立血管收縮反應的條件反射,刺激穴位可以改變皮層誘發電位晚成分,都說明了三者的聯系。
經絡與周圍神經系統相關說
直觀解剖發現大多數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經干或較大分支通過。顯微鏡下觀察324個穴位,有腦神經或脊神經支配的有323穴占99.6%,用HRP(辣根酶)或熒光雙標法均發現穴位與周圍神經相關;而循經出汗,汗毛豎立、循經皮丘帶等均與植物神經有關;用腎上腺素能神經和膽堿能神經遍及全身,可以說明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以及營與衛,氣與血的關系。認為這些神經沿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前動脈分布,在小血管上位于中外膜之間在脈外。總之認為交感神經系統神經節后纖維及阻力血管密不可分。這是經絡實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季仲樸1987年即把此系統命名為“體表內臟植物性聯系系統”。
二重反射與軸索反射接力聯動說
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認為針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起通常的反射效應,即長反射。另外由于局部組織刺激產生的酶化學物質作用于游離神經末梢引起局部短反射。一個局部短反射就成為下一個局部短反射的誘因。如此向前推進。在一系列短反射的激發過程中,每一環節引起的興奮,通過神經傳入中樞,上升為意識,從而形成循經感傳。在經絡循行線,以神經和血管為基礎的局部短反射,可以認為是比較古老、低級的外周整合系統,是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一種比較原始的機能。
1980年張保真等采用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比較解剖學法和體針傳統記錄研究小鼠經脈線的行程定位與古典記載相一致。辨認出軀干段的足六經是以血管主干的行程為依據。足三陽的血管主干線在皮下和皮內;足三陰的血管主干均在胸腹壁的深層組織中,從而認為古人是根據鮮明的血管定名為經脈,但傳遞信息的則是血管壁上的神經。交會穴常有不同的血管吻合分枝,管壁上的神經纖維與之伴行。血管是經脈的方向導引者,組織支持者和可能有的活動參與者。而神經纖維則是經脈信息傳遞的本體。采用光鏡下和電鏡下的組織學,組織化學特別是免疫組織學提示:肥大細胞與神經纖維結成不同程度,不同距離的形態和機能聯系,它分化出來的介質和其它物質(組胺、激肽、P物質、ATP和前列腺素等)調節局部的生化環境有利于經脈信息的傳導。這些神經纖維是P物質(一種激肽大量存于腦組織和脊髓后根,是逆向擴張血管的介質。)免疫反應陽性的屬于無髓的細纖維。發現P物質能的神經纖維在外周來自初級神經元,來自脊神經節。實驗觀察它們是經脈信息的傳遞者。
例如:足三里穴部的動脈是脛前動脈,它來自股動脈,血管壁上都分布著P能神經纖維,其外周的P物質神經纖維主要來自后根神經節內的初級感覺神經元胞體,這種胞體是小型的約占節內胞體的20%,后根神經節內含P物質的神經元,其外周突直接或給出側枝,間接投射到脊前神經節中,由脊前神經節胞體發出的長突進入腸肌叢和粘膜叢。兩叢中有P物質能神經但無胞體和突起,P物質是強有力的刺激劑,它作用到腸肌促進蠕動。總體看軸索反射接力聯動假說認為,穴位中的感覺神經末梢,受到各種形式的刺激發生興奮,神經沖動即傳導到該軸索分支的分岔處,然后返轉逆向,沿其另一分支傳向皮膚,在分支的終末處釋放出擴張血管的或其他效應的物質,使皮膚小動脈擴張,使微血管的通透性提高,使接近此分支終末的肥大細胞活躍,形成皮膚潮紅和風團。由穴位直接刺激引起的和由軸索反射引起的肥大細胞活動改變了中間物質的成份和含量(包括P物質等)進而通過下一神經元的軸索終末,再傳遞給下一各神經元的軸索終末,如此接力聯動形成循經感覺。由于軸索終末釋放出的遞質--分泌P物質陽性的肥大細胞與P物質免疫反應的神經纖維構成聯接。多次電鏡下證明膨大的終末與肥大細胞之間僅隔20nm。在經脈線上神經與肥大細胞密切相隨。“經脈線的結構成份--血管、神經、肥大細胞。它們合起來代表經脈線。”
小鼠軀干部六條經脈均是依據帶有神經、肥大細胞的六條血管為主干組成的.應用微量組胺或P物質沿經注射。經百多例長、幼小鼠實驗,均產生了循經紅線,或皮丘帶出現。陽經中陽明經、少陽經紅線出現率高,太陽經次之。而陰經因較深則不易發現。此說解釋了經絡行血氣調陰陽的部分作用。適用于經脈外行線,適用于循經的皮膚反應的解釋,也適用循經的淺部感傳。筆者認為二重反射和軸索反射接力聯動說是在現有解剖生理知識的基礎上,發展了神經生理學,并較好地解釋了許多經絡問題,可能有良好的前景。
經絡與肌肉相關說
此說從脊髓水平對經絡現象的性質進行了分析。對貓、大鼠和猴觀察的結果表明: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對來自外圍傳入刺激的反應,具有某種循經的特點。沿著胃經、膽經、和膀胱經等穴位分別注射CB-HRP,則每一條經脈在脊髓的前角都可以顯示出一條縱向排列的柱狀運動神經元鏈,從而認為經絡活動可能是一群支配功能上協同的肌肉群、具有特異空間聯系的運動神經所固有的反射活動的功能表現。全身橫紋肌大致以縱向排列,經絡的走向與此一致,在肌纖維交錯排列之處,如面頰、肩臂經絡走向也呈曲折回繞。在經絡研究方面:還有第三平衡論,有一定的影響,認為感傳傳導速度約0.1-0.2m/m,比神經傳導速度慢,比內分泌快。它的核心在蒼白球。是人體當中最原始的反應系統。
其他還有細胞間隙說,低流阻通道說,波導管論等。也有人從系統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等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經脈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行血氣、營陰陽。這是最基本的屬性。實踐證明在已知的神經、血管、淋巴等組織之外尋找獨立的新的經絡的一切嘗試都歸于失敗,但大量的實驗為闡釋經絡現象的機理和經絡實質奠定了基礎。目前對經絡實質的假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經絡與中樞神經--體液調節機制相關說
這種學說認為經絡是以神經系統為主要基礎,包括血管、淋巴、體液等已知結構的人體功能調節系統。中醫認為經絡具有行血氣、通陰陽、決死生、處百病的重要作用。現代生理學認為人體功能活動的聯系和調節及其與外環境的平衡統一,主要是由通過神經--體液調節機理實現的。有的學者根據循經感傳的一些特征,認為在體表發生的感傳線是在中樞神經系統里發生的過程,經絡是大腦皮層各部位之間特有的功能聯系,經上的穴位在大腦皮層上各有相應的點(最近莊鼎已通過功能MRI核磁共振從圖象中反映出來,張棟用紅外攝影也反映了變化)。
中樞說
針刺一個穴位引起大腦皮層相應點興奮后,這一興奮就按其特有的功能聯系,有規律地擴散在同一經上有關穴位的相應點,引起該系統的興奮,大腦皮層某一系統發生興奮后,在體表的投影也相應興奮,在主觀上即形成了循經感傳的感覺。即“感在中樞,傳也在中樞”。其基本根據是截肢者的幻肢感傳感;氣功入靜可引出循經感傳;感傳可以擴散又可回流;作腰麻硬膜外麻醉后刺激氣戶穴,多數受試者感傳能穿過麻醉區至足趾端。另外入靜誘導可提高感傳誘發率,腦部病變可以增加循經感傳出現率等,都支持中樞說。
經絡--皮層--內臟相關假說
此說由張錫鈞等于1959年提出,根據為經穴與皮質,皮質與內臟之間存在肯定的聯系。針刺狗的“足三里”可以建立食物性條件反射,針刺人的內關穴同樣可以建立血管收縮反應的條件反射,刺激穴位可以改變皮層誘發電位晚成分,都說明了三者的聯系。
經絡與周圍神經系統相關說
直觀解剖發現大多數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經干或較大分支通過。顯微鏡下觀察324個穴位,有腦神經或脊神經支配的有323穴占99.6%,用HRP(辣根酶)或熒光雙標法均發現穴位與周圍神經相關;而循經出汗,汗毛豎立、循經皮丘帶等均與植物神經有關;用腎上腺素能神經和膽堿能神經遍及全身,可以說明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以及營與衛,氣與血的關系。認為這些神經沿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前動脈分布,在小血管上位于中外膜之間在脈外。總之認為交感神經系統神經節后纖維及阻力血管密不可分。這是經絡實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季仲樸1987年即把此系統命名為“體表內臟植物性聯系系統”。
二重反射與軸索反射接力聯動說
72年汪桐提出經絡的實質是二重反射假說。認為針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起通常的反射效應,即長反射。另外由于局部組織刺激產生的酶化學物質作用于游離神經末梢引起局部短反射。一個局部短反射就成為下一個局部短反射的誘因。如此向前推進。在一系列短反射的激發過程中,每一環節引起的興奮,通過神經傳入中樞,上升為意識,從而形成循經感傳。在經絡循行線,以神經和血管為基礎的局部短反射,可以認為是比較古老、低級的外周整合系統,是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一種比較原始的機能。
1980年張保真等采用肉眼實地觀察鋪片及血管灌注法,比較解剖學法和體針傳統記錄研究小鼠經脈線的行程定位與古典記載相一致。辨認出軀干段的足六經是以血管主干的行程為依據。足三陽的血管主干線在皮下和皮內;足三陰的血管主干均在胸腹壁的深層組織中,從而認為古人是根據鮮明的血管定名為經脈,但傳遞信息的則是血管壁上的神經。交會穴常有不同的血管吻合分枝,管壁上的神經纖維與之伴行。血管是經脈的方向導引者,組織支持者和可能有的活動參與者。而神經纖維則是經脈信息傳遞的本體。采用光鏡下和電鏡下的組織學,組織化學特別是免疫組織學提示:肥大細胞與神經纖維結成不同程度,不同距離的形態和機能聯系,它分化出來的介質和其它物質(組胺、激肽、P物質、ATP和前列腺素等)調節局部的生化環境有利于經脈信息的傳導。這些神經纖維是P物質(一種激肽大量存于腦組織和脊髓后根,是逆向擴張血管的介質。)免疫反應陽性的屬于無髓的細纖維。發現P物質能的神經纖維在外周來自初級神經元,來自脊神經節。實驗觀察它們是經脈信息的傳遞者。
例如:足三里穴部的動脈是脛前動脈,它來自股動脈,血管壁上都分布著P能神經纖維,其外周的P物質神經纖維主要來自后根神經節內的初級感覺神經元胞體,這種胞體是小型的約占節內胞體的20%,后根神經節內含P物質的神經元,其外周突直接或給出側枝,間接投射到脊前神經節中,由脊前神經節胞體發出的長突進入腸肌叢和粘膜叢。兩叢中有P物質能神經但無胞體和突起,P物質是強有力的刺激劑,它作用到腸肌促進蠕動。總體看軸索反射接力聯動假說認為,穴位中的感覺神經末梢,受到各種形式的刺激發生興奮,神經沖動即傳導到該軸索分支的分岔處,然后返轉逆向,沿其另一分支傳向皮膚,在分支的終末處釋放出擴張血管的或其他效應的物質,使皮膚小動脈擴張,使微血管的通透性提高,使接近此分支終末的肥大細胞活躍,形成皮膚潮紅和風團。由穴位直接刺激引起的和由軸索反射引起的肥大細胞活動改變了中間物質的成份和含量(包括P物質等)進而通過下一神經元的軸索終末,再傳遞給下一各神經元的軸索終末,如此接力聯動形成循經感覺。由于軸索終末釋放出的遞質--分泌P物質陽性的肥大細胞與P物質免疫反應的神經纖維構成聯接。多次電鏡下證明膨大的終末與肥大細胞之間僅隔20nm。在經脈線上神經與肥大細胞密切相隨。“經脈線的結構成份--血管、神經、肥大細胞。它們合起來代表經脈線。”
小鼠軀干部六條經脈均是依據帶有神經、肥大細胞的六條血管為主干組成的.應用微量組胺或P物質沿經注射。經百多例長、幼小鼠實驗,均產生了循經紅線,或皮丘帶出現。陽經中陽明經、少陽經紅線出現率高,太陽經次之。而陰經因較深則不易發現。此說解釋了經絡行血氣調陰陽的部分作用。適用于經脈外行線,適用于循經的皮膚反應的解釋,也適用循經的淺部感傳。筆者認為二重反射和軸索反射接力聯動說是在現有解剖生理知識的基礎上,發展了神經生理學,并較好地解釋了許多經絡問題,可能有良好的前景。
經絡與肌肉相關說
此說從脊髓水平對經絡現象的性質進行了分析。對貓、大鼠和猴觀察的結果表明: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對來自外圍傳入刺激的反應,具有某種循經的特點。沿著胃經、膽經、和膀胱經等穴位分別注射CB-HRP,則每一條經脈在脊髓的前角都可以顯示出一條縱向排列的柱狀運動神經元鏈,從而認為經絡活動可能是一群支配功能上協同的肌肉群、具有特異空間聯系的運動神經所固有的反射活動的功能表現。全身橫紋肌大致以縱向排列,經絡的走向與此一致,在肌纖維交錯排列之處,如面頰、肩臂經絡走向也呈曲折回繞。在經絡研究方面:還有第三平衡論,有一定的影響,認為感傳傳導速度約0.1-0.2m/m,比神經傳導速度慢,比內分泌快。它的核心在蒼白球。是人體當中最原始的反應系統。
其他還有細胞間隙說,低流阻通道說,波導管論等。也有人從系統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等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