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的話題
說不清從什么時候開始,出門辦事、上街買菜,被人們喊起了老師傅、老大爺、老先生,于是我意識到,自己老了。
我老了嗎?于是在閑暇之余,我從自己身上尋找老的標志,老的痕跡。
頭發白了,兩鬢染霜。過去常講白發老人,如今頭發白了,可不是人已經老了嗎?
眼睛花了,看書寫字,不得不戴上花鏡。有一次上衣的紐扣掉了,自己想縫上,不料想戴上花鏡,把針線推得遠遠的,線仍然穿不進針眼里去。老花鏡,老花鏡,人老了才戴花鏡,不是老是什么呢?
腿腳也不聽使喚了,走路再不敢像過去那樣風風火火一陣風似的。膝關節還有骨質增生,經常隱隱作痛,上下樓梯常不自覺地把腳橫過來,加起了小心。人老先從腿上老,這不又是老的象征嗎?
還有那可恨的忘性,顯得格外的大。昨天剛見過面,并有人作了介紹,他是某某某,今天再見,卻也想不起人家的名字來。有時在家去取某一件東西,走到跟前卻又忘記了來找什么。上街買菜付了錢卻把菜忘在菜攤上、洗完澡卻忘記關熱水器的事也時有發生,你看看,這不是老又是什么呢?
唉,由此看來,人走到這一步,確實是老了。
但上面說的只是一些人老的外在特征。可是從生理上講,人到底活到多大歲數算是進入老年行列,這似乎又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過去上學時在作文中常常這樣描寫年過半百的老人。魯迅先生活了56歲,當時被敬為文壇老人。曹操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時候,也只有53歲。可見,過去在人們眼中,人活到50多歲,就被看做是老人了。世界衛生組織新近有一個年齡段的劃分,59歲以下的人算是中年,60歲到70歲的人算是初老年,70歲以上的人才算是老年。人活七十古來稀早已成為過去,你看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不是已經達到七十二三歲了嗎?前幾天有報道說,印度有一位長壽老人,如今已經133歲,身體仍很健康。如今看來,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保健條件好了,再按過去的年齡標準去劃分老與不老,確實不適用了。曹操當年沒必要感慨自己已到暮年,魯迅當年確實也不算老。所以人們對于老的看法、老的概念也應該有一個新的認識。那么,我今年剛剛60
掛零兒,動輒言老,又似乎還不到時候。
老有所為,這是近年來一個新的提法。人老了,固然在生理上添了許多毛病,但并不是就沒用了,就不能干什么事情了。老年人閱歷豐富,深諳世故,又多了很多智慧,積累了許多經驗,依然能夠大有作為。英國著名女作家巴巴拉·卡特蘭,1983年在她80歲壽辰時,仍然出版了《迷人的故事》一書。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1931年在他82歲高齡時,仍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詩歌《浮士德》的第二部創作。老當益壯,老而彌堅,老年人像是一棵古松,年輪越多,木質越堅,大器晚成,往往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古往今來的歷史長河中,不難找到這種絢麗的浪花。想到這里,我又覺得有了許多激勵與希望。
老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是馬拉松賽跑的最后一圈,是舞臺演出的最后一幕。老又是自然規律,達官顯貴、歷史名人誰也逃脫不了。但如何對待這個老字,確是每個上了年歲的人都應該面對的現實。這里既有個生理年齡問題,又有個心理年齡問題,萬不可因頭上的幾縷白發、臉上的幾條皺紋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削磨了自己的斗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人到這個年齡,少了生活上的負擔,少了工作上的壓力,少了種種應酬和干擾,是人生的又一個春天,是收獲的黃金季節,更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特長優勢,去干自己的事情,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每每想到這些,我又覺得充滿了信心和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愛好和工作中去。
老之老矣何畏其老。只要思想不老,便能青春常在。
我老了嗎?于是在閑暇之余,我從自己身上尋找老的標志,老的痕跡。
頭發白了,兩鬢染霜。過去常講白發老人,如今頭發白了,可不是人已經老了嗎?
眼睛花了,看書寫字,不得不戴上花鏡。有一次上衣的紐扣掉了,自己想縫上,不料想戴上花鏡,把針線推得遠遠的,線仍然穿不進針眼里去。老花鏡,老花鏡,人老了才戴花鏡,不是老是什么呢?
腿腳也不聽使喚了,走路再不敢像過去那樣風風火火一陣風似的。膝關節還有骨質增生,經常隱隱作痛,上下樓梯常不自覺地把腳橫過來,加起了小心。人老先從腿上老,這不又是老的象征嗎?
還有那可恨的忘性,顯得格外的大。昨天剛見過面,并有人作了介紹,他是某某某,今天再見,卻也想不起人家的名字來。有時在家去取某一件東西,走到跟前卻又忘記了來找什么。上街買菜付了錢卻把菜忘在菜攤上、洗完澡卻忘記關熱水器的事也時有發生,你看看,這不是老又是什么呢?
唉,由此看來,人走到這一步,確實是老了。
但上面說的只是一些人老的外在特征。可是從生理上講,人到底活到多大歲數算是進入老年行列,這似乎又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過去上學時在作文中常常這樣描寫年過半百的老人。魯迅先生活了56歲,當時被敬為文壇老人。曹操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時候,也只有53歲。可見,過去在人們眼中,人活到50多歲,就被看做是老人了。世界衛生組織新近有一個年齡段的劃分,59歲以下的人算是中年,60歲到70歲的人算是初老年,70歲以上的人才算是老年。人活七十古來稀早已成為過去,你看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不是已經達到七十二三歲了嗎?前幾天有報道說,印度有一位長壽老人,如今已經133歲,身體仍很健康。如今看來,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保健條件好了,再按過去的年齡標準去劃分老與不老,確實不適用了。曹操當年沒必要感慨自己已到暮年,魯迅當年確實也不算老。所以人們對于老的看法、老的概念也應該有一個新的認識。那么,我今年剛剛60
掛零兒,動輒言老,又似乎還不到時候。
老有所為,這是近年來一個新的提法。人老了,固然在生理上添了許多毛病,但并不是就沒用了,就不能干什么事情了。老年人閱歷豐富,深諳世故,又多了很多智慧,積累了許多經驗,依然能夠大有作為。英國著名女作家巴巴拉·卡特蘭,1983年在她80歲壽辰時,仍然出版了《迷人的故事》一書。德國的偉大詩人歌德,1931年在他82歲高齡時,仍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詩歌《浮士德》的第二部創作。老當益壯,老而彌堅,老年人像是一棵古松,年輪越多,木質越堅,大器晚成,往往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古往今來的歷史長河中,不難找到這種絢麗的浪花。想到這里,我又覺得有了許多激勵與希望。
老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是馬拉松賽跑的最后一圈,是舞臺演出的最后一幕。老又是自然規律,達官顯貴、歷史名人誰也逃脫不了。但如何對待這個老字,確是每個上了年歲的人都應該面對的現實。這里既有個生理年齡問題,又有個心理年齡問題,萬不可因頭上的幾縷白發、臉上的幾條皺紋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削磨了自己的斗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人到這個年齡,少了生活上的負擔,少了工作上的壓力,少了種種應酬和干擾,是人生的又一個春天,是收獲的黃金季節,更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特長優勢,去干自己的事情,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每每想到這些,我又覺得充滿了信心和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愛好和工作中去。
老之老矣何畏其老。只要思想不老,便能青春常在。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