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

1.五輸穴
五輸穴即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穴,簡稱“五輸”,其分布次序是根據標本根結的理論,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醫家把經氣在經脈中運行的情況,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說明經氣的出入和經過部位的深淺及其不同作用。如經氣所出,象水的源頭,稱為“井”;經氣所溜,象剛出的泉水微流,稱為“滎”;經氣所注,象水流由淺入深,稱為“輸”;經氣所行,象水在通暢的河中流過,稱為“經”;最后經氣充盛,由此深入,進而匯合于臟腑,恰象百川匯合入海,稱為“合”。
《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概括了五輸穴的主治范圍。十二經各有一個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際處,故井穴具有交通陰陽氣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開竅醒神,消炎鎮痛之效;各經滎穴均可退熱;輸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體沉重由水濕所致者;經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嘔吐、泄瀉、頭暈、頭脹,可將上逆之氣向下引。
井穴還用于診斷:井穴是各經的“根”穴,日本針灸家用燃著的線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對熱的敏感程度,以確定各經的虛實,此法叫知熱感度測定法。
古人根據臟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屬五行,即肝、膽屬木,心、小腸屬火,脾、胃屬土,肺、大腸屬金,腎、膀胱屬水。又將五輸穴也分屬五行。《難經·六十四難》指出:“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水,陰合水,陽合土。”據此,又根據五行的相生規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現,制定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即補母瀉子法。具體應用又有本經補母瀉子法,子午流注納子法和異經補母瀉子法。
六陰經 | 井(木) | 滎(火) | 輸(土) | 經(金) | 合(水) |
肺(金) | 少商 | 魚際 | 太淵 | 經渠 | 尺澤 |
腎(水) | 涌泉 | 然谷 | 太溪 | 復溜 | 陰谷 |
肝(木) | 大敦 | 行間 | 太沖 | 中封 | 曲泉 |
心(火) | 少沖 | 少府 | 神門 | 靈道 | 少海 |
脾(土) | 隱白 | 大都 | 太白 | 商丘 | 陰陵泉 |
心包(相火) | 中沖 | 勞宮 | 大陵 | 間使 | 曲澤 |
六陽經 | 井(金) | 滎(水) | 輸(木) | 經(火) | 合(土) |
大腸(金) | 商陽 | 二間 | 三間 | 陽溪 | 曲池 |
膀胱(水) | 至陰 | 通谷 | 束骨 | 昆侖 | 委中 |
膽(木) | 足竅陰 | 俠溪 | 足臨泣 | 陽輔 | 陽陵泉 |
小腸(火) | 少澤 | 前谷 | 后溪 | 陽谷 | 小海 |
胃(土) | 厲兌 | 內庭 | 陷谷 | 解溪 | 足三里 |
三焦(相火) | 關沖 | 液門 | 中渚 | 至溝 | 天井 |
2.原穴、絡穴
“原”即本源,原氣之意。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經脈在四肢各有一個原穴,又名“十二原”。在六陽經,原穴單獨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六陰經則以輸為原。“絡”即聯絡之意,絡脈從經脈分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叫絡穴。絡穴具有聯絡表里兩經的作用。十二經的絡穴皆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加之任脈絡穴鳩尾位于腹,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共十五穴,故稱為“十五絡穴”。
2.1.原穴
一、用于診斷:《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源,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目前,應用經絡測定儀,測量各經原穴的導電情況,分析各經的虛實,以協助診斷臟腑疾病。其讀數與井穴知熱感度的讀數相反,數字大表示臟腑實證。
二、用于治療:《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原穴可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既可補虛,又可瀉實,原穴對臟腑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可單用,亦可與相表里的絡穴配用,叫原絡配穴法。因此法是以病經的原穴為主,表里經的絡穴為客,所以又叫主客原絡配穴。
2.2.絡穴
一、用于診斷:《靈樞·經脈》:“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當經脈有病時,有時會在絡穴所在的絡脈上出現酸痛、麻木、硬結及顏色改變,可幫助診斷疾病。
二、用于治療:一是絡穴主治絡脈病,如手少陰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可取通里穴治療。(詳見絡脈病候)。二是一絡通二經,即絡穴不僅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里經的病癥,如手太陰絡穴列缺,即能治肺經之咳嗽、氣喘,又可治大腸經的牙痛、頭項強痛等癥。三是絡穴治療慢性病,特別是臟腑的慢性疾病,古人有“初病在經,久病在絡”之說,即指久病不愈時,其病理產物氣血痰濕等常由經入絡,故凡一切內傷疾病或臟腑久病均可取絡穴治療。對于絡脈之實證,用淺刺放血的方法治療。
經 脈 |
肺 | 大腸 | 胃 | 脾 | 心 | 小腸 | 膀胱 | 腎 | 心包 | 三焦 | 膽 | 肝 | 任 | 督 | 脾 |
原 穴 |
太 淵 |
合谷 | 沖陽 | 太白 | 神門 | 腕骨 | 京骨 | 太溪 | 大陵 | 陽池 | 丘墟 | 太沖 | |||
絡 穴 |
列 缺 |
偏歷 | 豐隆 | 公孫 | 通里 | 支正 | 飛揚 | 大鐘 | 內關 | 外關 | 光明 | 蠡溝 | 鳩尾 | 長強 | 大包 |
3.背俞穴、募穴
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們均分布于軀干部,與臟腑有密切關系。
3.1.背俞穴
一、用于診斷:《靈樞·背俞》:“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俞在陽。”指出五臟有病常在背俞穴上出現反應,按壓背俞穴可以協助診斷。
二、用于治療:治五臟病。《素問·長刺節論》:“迫臟刺背,背俞也。”是說明背俞穴對于五臟病針刺具有直接作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病治陽”也說明五臟有病可以取相應的背俞穴進行治療。背俞穴不但可治與臟腑有關的疾病,還可治療與本臟腑有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病。如肝俞既能治肝病,又治目疾(肝開竅于目)、筋脈攣急(肝主筋,肝藏血);腎俞治腎病,又可治與腎有關的耳聾耳鳴(腎開竅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陽痿(腎藏精、主生殖)及骨髓病(腎主骨生髓)。背俞穴可單用,亦可配募穴,叫俞募配穴法。
3.2.募穴
一、用于診斷:《難經·六十七難》“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提出六腑有病(陽病)常在胸腹部的募穴上出現異常,指壓募穴,可協助診斷,亦可與背俞穴互參診病,即所謂“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
二、用于治療:募穴可治本臟腑病及陽經經絡病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病治陰”即指六腑病及陽經經絡病可取募穴治療,如胃脘痛取中脘;腹痛、腹瀉取天樞;膀胱經之坐骨神經痛取中極等。
臟腑 | 背俞穴 | 募穴 |
肺 | 肺俞 | 中府 |
大腸 | 大腸俞 | 天樞 |
胃 | 胃俞 | 中脘 |
脾 | 脾俞 | 章門 |
心 | 心俞 | 巨闕 |
小腸 | 小腸俞 | 關元 |
膀胱 | 膀胱俞 | 中極 |
腎 | 腎俞 | 京門 |
心包 | 厥陰俞 | 膻中 |
三焦 | 三焦俞 | 石門 |
膽 | 膽俞 | 日月 |
肝 | 肝俞 | 期門 |
4.八會穴
“會”即聚會之意,八會穴即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故稱八會穴,分布于軀干部和四肢部。
用于治療:八會穴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系,各治療與八者相關的疾病,尤其是八者的慢性虛弱性疾病。如臟會章門主治五臟疾患,尤以肝脾多用;腑會中脘主治六腑病,尤以胃及大腸效優;筋會陽陵泉主治筋病,半身不遂、肩臂疼痛、拘攣癱瘓、痿痹多用;髓會懸鐘主治下肢癱瘓、痿軟無力、貧血、疼痛等;骨會大杼主治骨病,以周身骨節疼痛,尤其是頸肩背及四肢骨痛效佳;血會膈俞主治血病,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貧血以及外傷出血、瘀血等;氣會膻中主治氣機不利的各種疾患,如胸悶、氣短、噎膈、哮喘、郁證、嘔逆噯氣等;脈會太淵主治脈管病,如脈管炎、無脈癥、動脈硬化等。
5.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經經氣深集的部位。十二經脈、陰蹻、陽蹻、陰維、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共十六個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陰經 | 郄穴 | 陽經 | 郄 |
手太陰肺經 | 孔最 | 手陽明大腸經 | 溫溜 |
手厥陰心包經 | 郄門 | 手少陽三焦經 | 會宗 |
手少陰心經 | 陰郄 | 手太陽小腸經 | 養老 |
足太陰脾經 | 地機 | 足陽明胃經 | 梁丘 |
足厥陰肝經 | 中都 | 足少陽膽經 | 外丘 |
足少陰腎經 | 水泉 | 足太陽膀胱經 | 金門 |
陰維脈 | 筑賓 | 陽維脈 | 陽交 |
陰蹻脈 | 交信 | 陽蹻脈 | 跗陽 |
一、診斷:臟腑有病可按壓郄穴,以協助診斷。
二、治療:因郄穴為氣血深藏之處,一般情況下,邪不可干,如果郄穴出現異常,說明病邪已深,表現必然急、重,故郄穴可用于本經循行和所屬臟腑的急癥、痛癥、炎癥以及久治不愈的疾病。陰經郄穴有止血作用,如孔最止咯血。中都止崩漏、陰郄止吐血衄血等。陽經郄穴偏于止痛,如急性腰痛取養老,急性胃脘痛取梁丘等。郄穴可以單用,亦可與會穴合用,叫郄會取穴法,如梁丘配中脘治療急性胃病;孔最配膻中治氣逆吐血等。
6.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陽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故稱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關節附近。
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病的重要穴位。《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合治內府。”如足三里治胃脘痛;下巨虛治泄瀉;上巨虛治腸癰;陽陵泉治蛔厥;委陽、委中治三焦氣化失常引起的癃閉、遺尿等。
7.八脈交會穴、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相交會的八個腧穴,故稱“八脈交會穴”。它們分布于腕踝關節上下。
經屬 | 八穴 | 通八脈 | 會合部位 |
足太陰 | 公孫 | 沖脈 | 胃、心、胸 |
手厥陰 | 內關 | 陰維 | |
手少陽 | 外關 | 陽維 | 目外眥、頰、頸、耳后、肩 |
足少陽 | 足臨泣 | 帶脈 | |
手太陽 | 后溪 | 督脈 | 目內眥、項、耳、肩胛 |
足太陽 | 申脈 | 陽蹻 | |
手太陰 | 列缺 | 任脈 | 胸、肺、膈、喉嚨 |
足少陰 | 照海 | 陰蹻 |
交會穴是指兩經以上的經脈相交會合處的腧穴,多分布于軀干部。
八脈交會穴應用很廣,李梴在《醫學入門》中說:“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統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于八穴。”由于奇經與正經的經氣以此八穴相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因公孫為脾經穴,故公孫既能治脾經病,又能治沖脈病;內關通陰維脈,又為手厥陰心包經穴,故內關既可治心包經病,又可治陰維為病。余穴類推。八脈交會穴臨床上常采用上下相應配穴法,且針時常交叉針穴。公孫、內關治胃心胸疾病及瘧疾;后溪、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及惡寒發熱癥;外關、足臨泣、治外眼角、耳、頰、肩及寒熱往來病癥;列缺、照海治咽喉、胸膈、肺及陰虛內熱等病癥。
全身交會穴很多,交會穴不但治本經病,還能治所交會經脈的病癥。如中極、關元是任脈穴位,又與足三陰經交會,因此,這二穴既可治任脈病,又可治足三陰經疾病;大椎是督脈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因此,它既可治督脈病,又治諸陽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三陰交是脾經穴,又與肝、腎二經交會,因此,三陰交既可治脾經病,又治肝腎經疾病。
各經主要交會穴:
一、肺經:
中府:手、足太陰之會
二、大腸經
肩髃:手陽明、陽蹻之會
迎香:手、足陽明之會
三、胃經
承泣:足陽明、陽蹻、任脈之會
地倉:陽蹻、手足陽明之會
下關:足少陽、陽明之會
頭維: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
四、脾經
三陰交: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
大橫:足太陰、陰維之會
腹哀:足太陰、陰維之會
五、小腸經
顴髎:手太陽、少陽之會
聽宮: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六、膀胱經
睛明:手足太陽、陰陽蹻、足陽明之會
大杼:手、足太陽之會
風門:督脈、足太陽之會
七、腎經
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足少陰、沖脈之會。
八、心包經
天池:手厥陰、足少陽之會
九、三焦經
翳風:手、足少陽之會
角孫: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
十、膽經
瞳子髎: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陽白:足少陽、陽維之會
頭臨泣: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足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日月:足太陰、少陽之會
帶脈:足少陽、帶脈之會
環跳:足少陽、太陽之會
十一、肝經
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
期門: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
十二、任脈
承漿:足陽明、任脈之會
廉泉:陰維、任脈之會
天突:陰維、任脈之會
上脘: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中脘: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下脘:足太陰、任脈之會
陰交:任脈、沖脈之會
關元:足三陰、任脈之會
中極:足三陰、任脈之會
會陰:任、督、沖三脈之會
十三:督脈
神庭: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水溝: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百會:督脈、足太陽之會
腦戶:督脈、足太陽之會
風府:督脈、陽維之會
啞門:督脈、陽維之會
大椎:督脈、手足三陽之會
陶道:督脈、足太陽之會
- 相關文章
-
什么是特定穴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