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至清代 中醫膏方的發展第 2 頁
明清時代,醫家大都注重血肉有情之物調補身體,認為其能“延年益壽。填精補髓,發白變黑.返老還童”。膏方的制作方法煎汁、濃縮、加糖蜜或膠類收膏,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這時期膏方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已從藥用延伸到膳食調養,如明代《御制飲膳調養指南》,用人參、生地、茯苓、蜂蜜制“瓊玉膏”,用枸杞子制“金髓煎”,用天門冬制“天門冬膏”等,均規定以“慢火熬成膏”,對清代膏方的進一步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到了清代,膏方已成為臨床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科。其中許多膏方沿用至今,如《本草綱目》中的益母草膏、《壽世保元》中的茯苓膏等。但膏藥的理論,治病療疾的機理,尚未系統總結整理。直到清代吳尚先才系統地進行了總結,而《理瀹駢文》,是當時頗有代表性的膏方專著。書中對膏方的治病機理、應用方法,尤其在制備工藝上均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較完整的總結,他在《理瀹駢文》一書中說:“今人但知痞癖用膏,風痹用膏,而不知一切臟腑之病皆可用膏。余積數十年之經驗,統會前人用藥之旨,閱歷十年,施送數萬人,深知其效,故不惜為后告”。
清代上至宮廷御用下至民間滋補養生,用膏方補養之風盛行于世!肚逄t院配方》、《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壽世保元》、《醫宗金鑒》等書中對于膏方的記載都很多。膏方在清廷中的運用的面廣、數量多,這可從《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一書中窺見一斑。此書中有用于保健抗衰老的菊花延齡膏、用于補益的扶元和中膏和扶元益陰膏、用于調治臟腑的潤肺和肝膏、理脾調中的化濕膏以及用于治眼病的明目延齡膏等。晚清的《張聿青醫案》中列有膏方專卷,反映了當時膏方的盛行和醫家對其重視的程度,為膏方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