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的歷史起源
膏藥的歷史起源
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癰疽篇”就有“疏砭之涂以豕膏”的記載。漢代名醫華佗在外科手術手,用“神膏”促進傷口愈合。晉代葛洪《肘后備急要方》有用豕脂、羊脂藥料煉制膏劑的記載。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載有“烏麻膏”方。宋代朝廷頒布發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丸、散、膏、丹等中成藥已趨完善。外用膏劑明、清兩代更有發展,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已有40多種劑型。清代吳師機的《理論駢文》是一部論述膏藥的專著,包括組方、應用、制備工藝都有較完整的總結。
膏,顧名思義,就是粘稠之物。膏劑是常溫下為固體、半固體、半流體的一類劑型。由藥物和基質兩個部分組成(也有不用基質的)。繆希雍《炮炙大法》說:“膏者,熬成稠膏也”;龔云林《壽世保元》:“膏者膠也”;都反映了膏劑的形態。
膏劑是祖國醫學的一類古老劑型,其淵源久遠。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膚以防皸裂,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黃帝內經》中記述了“豕膏”,“癰發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內經*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藥的濫觴”。南北朝時稱膏劑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稱謂。明清時代將唐代的“煎”改稱為“膏滋”或“膏”,并納入了膏劑的范疇。這樣,膏劑的品種更加豐富了。隨著歷史的發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內病也用膏。清吳師機《理淪駢文》,對膏劑的方藥、應用和制備工藝均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并創造出了白膏藥、松香膏藥等膏劑類型。近年來,隨著透皮給藥系統(TDDS)的研究迅速發展,外用膏劑的應用范圍也更為廣闊。
膏藥在我國的應用歷史悠久,古醫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膏藥之優劣,療效是根本。膏藥屬于外治,從而避免了內服藥物的毒副作用,再加上療效確切,受到了群眾廣泛歡迎。清代的徐大椿曰:“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膏藥中的藥物直接貼敷于體表穴位上,藥性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滲透達皮下組織,一方面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另一方面可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直達臟腑失調經氣失調的病所,發揮藥物“歸經”和功能效應,從而發揮最大的全身藥理效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