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是最好的殺毒軟件
“陰性艾滋病”事件,傳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檢討環節。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水平的提高,現代傳播手段日新月異,這本來是好事,可伴隨著喧囂和浮躁,導致科學的傳播越來越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時代的怪象。
科學誕生于西方,就是分門別類的學問。中國人接受科學這個舶來品的百年歷程,也是一個科學普及的過程。
科普究竟是什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提法是“講解科學知識”,80年代的提法是“公眾理解科學”,當今的定位是“科學傳播”。
科學的傳播在當今亟待加強。而且,公眾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被動接受的受眾了。科學經費依靠國家投入,公眾作為納稅者,有權利知道為什么要做,怎么做;科學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應,公眾有權利知道科學好的方面,壞的方面。公眾不是單純的受眾,也不是唯一的受眾。從事特定領域研究的科學家也應該接受科普。他們也是人,思想也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不會天然地具有科學精神,因此也要接受科學的洗禮。還有,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在各類非科學、偽科學層出不窮的今天,在信息過剩面前,獲得真知灼見成為迫切,在泥沙俱下面前,能夠去偽存真成為首選。這些,只有科學傳播才能完成。
尤其在各類“病毒”般的謠言、流言肆虐之下,科學傳播還是最好的“殺毒軟件”。這次“陰性艾滋病”蔓延過程,主管部門科學的傳播是可圈可點的。不僅及時做出反應,還及時發布檢測結果;不僅反應、跟進,還主動介入,動態監測,及時引入第三方權威實驗并再次及時通報。這樣的傳播輔之于科學手段,就能夠有效地殺死各類“病毒”。
構建這款殺毒軟件,最根本的就是要傳播科學的精神。有關專家認為,近幾年頻率越來越高的以訛傳訛、謠言四起,屢屢引發公眾情緒的集體失控。彌補這一國民素質的短板,不僅需要科普知識的“補課”,也需要注重培育國民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精神,也就是要傳播科學的精神。
科學的傳播將科學的知識通過各種形式準確傳達到公眾那里并與之形成互動,是屏蔽各類“病毒”的有效手段;學習和適應獨立思考,則是構建“殺毒軟件”的核心所在。對外界信息,善于甄別,減少依賴,強化依靠個人決策做出獨立的判斷,減少“從眾”和“跟風”,增強思考和質疑,是防范“病毒”入侵的良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術數游戲]諸葛亮馬前課應用須知 03-24 [健康雜談]推廣養生保健知識還需專業指導 07-25 [健康雜談]生活中對吸煙認識的誤區 07-24 [健康雜談]阿是穴的起源與應用 07-07 [健康雜談]預防“暑假綜合征”,讓孩子過個… 06-17 [健康雜談]艾葉藥膳面面觀 06-05 [健康雜談]治療雞眼中醫小妙方 04-25 [健康雜談][圖文]中醫簡便的助眠方法 03-21 [健康雜談][圖文]無糖食品真的無糖嗎 03-09 [健康雜談][圖文]早期白內障的中醫調理治療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