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法

外治技術的歷史地位
外治技術起源于遠古時代。遠古人類多以草木、樹皮、泥土敷扎傷口,以砭石、骨針放血、排膿、清創等進行治療,乃是最早最原始的外治方法。其應用遠早于內、外、婦、兒科形成之前。
我國現存最早的古醫書《五十二病方》,載有治療癰疽瘡瘍、皮膚疥癬、痔瘺贅疣時采用膏劑敷帖法、散劑煙熏法、藥浴法、灸法、砭法、角法(相當于拔罐法)以及按摩法等。《內經》記載的外治技術有砭石、九針、火芮、導引、按摩、灸、熨、漬、浴、蒸、涂、嚏等,并開創了膏藥的先河。《傷寒論》還創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藥、潤導、粉身等法。《太平圣惠方》記載有浴碟、貼恊、膏摩等法。孫思邈《千金要方》所用外治術,共有27種之多,“變湯藥為外治,實開后人無限法門”。
明清時外治技術趨于成熟,如清代吳謙《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補行之;但出血不多亦無淤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見,外治的應用頗為廣泛。清代吳師機著《理淪駢文》,集《內經》至清代外科技術之大成,作了一次劃時代的實踐總結,對外治方藥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討,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論,申明了內外治之義,為外治理論的系統化和完善化做出了貢獻。
與現代技術結合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外治技術這門古老而獨特的學科又增添了新內容。外治技術已由原創的自身領域,迅速向當今外科、內科、婦科、兒科、腫瘤、急診等多學科領域延伸。
例如中小面積燒傷用中藥濕潤法治療,不僅具有抗炎、抗感染的作用,而且中藥外敷形成薄膜,可以減少滲出,防止感染,促進創面愈合,減少疤痕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壞疽的低位截除術及蠶食切割療法的開展,大大降低了該病的高位截肢術幾率,由30%左右下降到12%左右;慢性骨髓炎以提膿祛腐藥捻,灌注外治為主的綜合治療,將該病的治療有效率提高到95%以上;對漿細胞性乳腺炎治療以中醫外科的切開法、拖線法、藥捻法、墊綿法,以及提膿祛腐法、拔毒生肌的綜合療法,獲得療效高、復發率低、乳房變形小的良好療效,為國內廣為采用;肛門痔瘺的改進結扎術、掛線術、硬化劑注射術等,對混合痔、高位復雜肛瘺、脫肛等治療已進入國際先進水平。各地外治特色專科、內病外治技術等迅猛發展,中華中醫藥學會外治分會便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現今,外治技術越來越多地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如激光、遠紅外線、電磁、超聲霧化和透入、離子導入治療機等;不斷吸收現代醫藥學成果,改革外治劑型,如借鑒硬膏劑、膜劑、化學熱熨劑、新型皮膚滲透促進劑等,促進藥物充分吸收,這也是外治技術現代研究的重要課題。目前中藥經皮給藥系統的研究尚停留在初級階段。對療效明確的外用單味中藥進行研究,以及對傳統中藥外用制劑進行劑型改革,將會給中藥經皮給藥研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遺憾的是,近年來,我們在外治方面的投入和產出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西方在外治方面的投入和產出則呈上升趨勢。我們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絕不能坐以待斃,務必奮起直追。
新的組合及內涵
科學的分支越來越細,醫學科學也是如此。針灸、推拿、氣功等諸多療法從外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并取得相當的成就。但治療疾病更需要多種療法的配合或治療程序的有機配合。例如頸椎病,在臨床中十分常見。我們用不同的針具和針法對患處各層組織進行不同的手法刺激,以消除病理刺激源點,是“點”層次的治療;結合牽引,恢復頸椎生理彎曲,是“線”層次的治療;再配合理療、貼藥、藥浴消除炎癥反應,是“面”層次的治療;同時手法能調整組織之間的相對位置,糾正“骨錯縫”,是“位”層次的治療。點、線、面、位的各層次的相互配合,構成立體化的特色治療,療效大大提高。
外治技術內涵廣,外延寬,界定明,分類清,正好易于組合不同層次的治療手段,形成最佳的組合流程。外治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細分類正好相反,不但要發揮某一方面的作用,更追求組合協同,放大效應,達到全面治療的目的。這正是外治分會成立的必要性和科學性所在。
中醫外治法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無毒,無污染,創傷小,痛苦少。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完善、提高這種獨特的醫療體系,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的綠色醫療體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術數游戲]諸葛亮馬前課應用須知 03-24 [健康雜談]推廣養生保健知識還需專業指導 07-25 [健康雜談]生活中對吸煙認識的誤區 07-24 [健康雜談]阿是穴的起源與應用 07-07 [健康雜談]預防“暑假綜合征”,讓孩子過個… 06-17 [健康雜談]艾葉藥膳面面觀 06-05 [健康雜談]治療雞眼中醫小妙方 04-25 [健康雜談][圖文]中醫簡便的助眠方法 03-21 [健康雜談][圖文]無糖食品真的無糖嗎 03-09 [健康雜談][圖文]早期白內障的中醫調理治療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