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淋漓是體虛

出汗原來是好事,可以調解體溫,排泄廢物,大夏天要不能出汗可太難受了。但是不正常的出汗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癥狀,會造成水和電解質紊亂、面色蒼白、疲乏無力等,出汗過多會使尿液減少影響腎臟功能,又會造成血黏稠度加大,容易發(fā)生血栓,也可以造成口干、頭暈、乏力、易感冒等不適。
中醫(yī)認為汗證是營衛(wèi)不和所致的腠理開合失常、津液外泄引起的非生理性出汗。時時出汗,不熱不動也出者為自汗;夜間出汗,醒來即止為盜汗;惡寒戰(zhàn)栗,汗出熱退為戰(zhàn)汗;大汗淋漓、虛冷困乏者為絕汗,如此等等。婦女更年期常出現(xiàn)陣發(fā)性出汗,屬于自汗;結核病、風濕病常有盜汗;風寒感冒或感染性疾病可有戰(zhàn)汗。
腫瘤病人經常出汗過多,原因也很復雜,如內傷虛損、氣虛或陰虛、營衛(wèi)不和等都可以多汗。在腫瘤治療過程中,醫(yī)生為了退熱,給解熱鎮(zhèn)痛藥過多,例如以消炎痛栓肛塞;或輸液速度過快,一些化療藥物可引起發(fā)熱出汗;或采用“熱療”等都可發(fā)生多汗。如果長久大汗淋漓、汗出如油、陽氣衰微、四肢厥冷,應關注重危之癥,防止虛脫。
中醫(yī)治療多汗是根據病因病機采用不同方法,如調和營衛(wèi)、益氣固表、滋陰降火、回陽斂陰等。中醫(yī)稱“汗為心液”、“汗者,精氣也”,對多汗證應及時處治,常用的止汗固澀中藥有麻黃根、龍骨、牡蠣、浮小麥、糯稻根須等。
可止汗的食品有五味子、烏梅、黑豆、桃干等。常用的食療、驗方有:
生黃芪20克,大棗1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頻頻下咽,用于氣虛多汗。
五味子10克,大棗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陰虛盜汗。
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2克混勻,置臍窩處,外蓋紗布,對盜汗有一定療效。
人參、黨參、沙參、黃芪等任選一種燉腔骨或母雞、乳鴿,對氣虛引起的多汗有效。
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烏梅、桃干適量,用白糖調好口味,吃豆喝湯。
出汗過后特別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發(fā)生感冒,應及時擦干汗水,更換衣被,避免受風著涼。血液中離子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偏低會出現(xiàn)多汗,故多汗者,飲食不能太淡,輸液中也不能鹽分太少,并且飲食中應及時攝入蛋白,補充肉、蛋、奶。調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溫之物多能發(fā)汗,不宜多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術數游戲]諸葛亮馬前課應用須知 03-24 [健康雜談]推廣養(yǎng)生保健知識還需專業(yè)指導 07-25 [健康雜談]生活中對吸煙認識的誤區(qū) 07-24 [健康雜談]阿是穴的起源與應用 07-07 [健康雜談]預防“暑假綜合征”,讓孩子過個… 06-17 [健康雜談]艾葉藥膳面面觀 06-05 [健康雜談]治療雞眼中醫(yī)小妙方 04-25 [健康雜談][圖文]中醫(yī)簡便的助眠方法 03-21 [健康雜談][圖文]無糖食品真的無糖嗎 03-09 [健康雜談][圖文]早期白內障的中醫(yī)調理治療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