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病證護理第 2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8-5-10 16:47:20 

臌脹
臌脹是指腹部脹大如鼓的一類病證,又稱單腹脹。臨床以腹大脹滿,皮急如鼓,脈絡顯露為其主要特征。《靈樞·水脹篇》記載:“鼓脹何如?……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并根據本證病因病機的不同分為氣臌、水臌、血臌、蟲臌,但氣血水三因常相互牽連為患,故僅有主次之分,而非單獨為患。 西醫之肝硬化腹水、門靜脈性肝硬化、壞死性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的腹水形成期,以及結核性腹膜炎、乳糜腹水、腹腔內晚期惡性腫瘤等,都屬本證范疇。 黃疸、積和臌脹,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三者之間可能是先后演變和發展的不同階段,又可以在病程中錯雜并見,所以前人指出,黃疸、積是中滿、脹病之根。
1、 病因病機 臌脹一證,多因飲食不節,七情、勞欲所傷,及感染其他疾病后,肝脾失調,繼則累及腎臟而成。
(1) 飲食不節:平時嗜酒或酗酒無度,損傷脾胃,釀濕生熱,進而耗傷肝陰,損害肝體,使肝脾兩傷;若飲食不調,饑飽無度,長期營養不良,脾胃受損,可致脾虛肝郁。脾失健運,肝失疏泄,水谷精微失于輸布,而致濕濁內聚,壅阻氣機,水停二腹,而成臌脹。
(2) 情志不遂:郁怒憂思,傷及肝脾,使氣失調暢,肝失條達,肝郁氣滯,久而由氣及血,血絡瘀阻,橫逆傷脾,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與瘀血互結,痞阻中焦,日久不化,漸及于腎,呈三則俱病 ,發為膨脹。
(3) 黃疸積聚失治:外感疫毒、寒濕、濕熱之邪蘊積肝脈,染為黃疸,氣血瘀阻,漸成臌脹;或積聚日久,氣血壅滯日甚,水濕內停,而成臌脹。
(4) 受血吸蟲感染,遷延失治,日久肝脾損傷,脈絡瘀阻,升降失常,清濁混淆,氣血水停于腹中而成臌脹。 臌脹一證,主要在肝、脾、腎三臟。肝氣郁遏既久,已成克伐脾土之勢,或脾氣已敗,肝木乘之。肝脾俱傷,水谷精微失于輸布,濁陰不降,水濕不能排出體外,于是清濁相混。肝氣郁久,氣滯血凝,血瘀水結,遂成臌脹。久病及腎,腎陽不足,無以溫養脾土,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加之腎虛膀胱氣 化不利,水濁難泄,臌脹逾重。總之,肝氣郁滯、血脈瘀阻、水濕內停是臌脹形成的主要病理變化。
2、 辯證論治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證情多先實后虛,或虛實相兼。應按臨床表現進行辯證論治,切勿單純攻逐瘀水而忽視固本。應注意補虛不忘實,泄實不忘虛。
(1) 實脹:
① 寒濕證:
證候: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脹,得熱稍舒,神疲乏力,下肢浮腫,面色萎黃或蒼白,怯寒少動,溲少便溏,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陽利水,健脾化濕。
主方:實脾飲。
② 濕熱證:
證候:腹部膨脹,腹皮繃急,撐脹拒按,煩熱不安,口苦口臭,渴不欲飲,面色黃垢,肌膚目睛黃染,小便短澀,大便秘結或溏垢深黃;舌邊尖紅,苔黃膩或黑灰,脈弦數。
治法:清熱化濕,利水消脹。
主方:中滿分消丸。
③ 血瘀證:
證候: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胸脅攻痛,痛如針刺,面色黯黑或見赤絲血縷,口唇紫暗,頭頸胸部有血痣,或蜘蛛痣,口渴不欲飲水,大便色黑,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或見芤脈。
治法:化瘀行水,通絡化結。
主方:調營飲。
實證患者,體質尚好且脹滿較甚者,可短期使用舟車丸、十棗湯等攻逐之劑以驅水氣,或采用放腹水治療。
(2) 虛脹:
① 陽虛證:
證候:腹大脹滿,形如蛙腹,撐脹水舒,朝寬暮急,面色蒼黃,脘悶納呆,怯寒神倦,下肢浮腫,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易溏,舌胖質淡紫,苔白滑,脈弦細。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主方:濟生腎氣丸。
② 陰虛證:
證候:腹大脹滿,甚則清筋暴露,脅肋偶有刺痛,面色暗滯,口渴心煩,形體消瘦,午后低熱,時有鼻衄邪宣,小便短少,舌紅絳少津,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育陰利水。
主方:六味地黃丸。
3、 辯證施護
(1)濕熱證:
① 病室應安靜、整潔、干燥、涼爽、通風良好。患者宜臥床休息,若因腹脹擠壓胸部而致氣短喘急時,可采取斗臥位。
② 重點觀察患者腹大程度,定時測量腹圍,做好記錄。還需注意腹壁皮膚的色澤和脈絡顯露情況,以及腹部的堅硬度,從而判斷病勢的輕重和趨向。
③ 重病患者腹大如鼓,床上活動困難,生活起居皆需細心照料,定時協助翻身。長期臥訂的患者,要保持病床單位整潔松軟干燥,加強皮膚護理,預防發生褥瘡和墜積性肺炎。伴背部及陰囊水腫的患者,要注意保護局面部皮膚,防止損傷、感染。
④ 飲食宜偏涼為宜,可選用有滑利滲濕清熱之品,如黃瓜、西瓜、冬瓜、黃花菜、鯉魚、鯽魚、赤小豆、慈菇、芹菜等。
⑤ 便秘者,可囑患者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或選用蜂蜜水、麻仁丸口服,外用開塞露等方法,避免因腑氣不通誘發神昏。但應禁忌用堿性液體如肥皂水灌腸通便。
⑥ 若病情允許可以活動時,應避免過勞和外感。
⑦ 需要放腹水時,應協助醫生行腹腔穿刺術,并注意觀察病情,警惕發生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發癥。穿刺前先讓患者排尿,并做好解釋工作。穿刺放液過程要注意患者有無頭暈、惡心、心慌、出汗、面色蒼白、脈數、血壓下降等表現,如有上述癥狀,應立即停止放液,并協助醫生緊急處理。放液速度不過快,每次放液量一般不超過3000毫升,防止誘發昏迷和腹水迅速生長。穿刺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防止感染。穿刺后以多頭腹帶裹緊腹部,以免腹壓驟然降低而發生休克。術后穿刺如有漏液,應及時處理,防止傷口感染。放液后仍需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出血、昏迷等并發癥。
(2) 寒濕證:
① 病室宜溫暖干燥,多曝曬,陰雨潮濕時要提高室溫以驅散潮氣。
② 患者因身體沉重,懶言少動,活動過少,反致氣血不暢,水濕難除。若病情允許,一般應多鼓勵患者活動,特別是在晴好天氣時,多外出在陽光下活動。
③ 中藥及飲食均宜溫熱服,多進有健脾溫陽利濕作用的食品,如山藥、薏米、赤小豆、蕓豆等,多用蔥姜蒜做調料可驅除體內寒濕之邪,禁忌生冷、粘膩飲食。
④ 腹脹重時要用艾灸神闕、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溫化寒濕,理氣消脹。
⑤ 腹脹甚者,可用松節油熱敷腹部,或用其它溫熱療法。內服沉香琥珀粉、砂仁蔻仁粉和木香合劑,能行氣消脹,減輕痛苦,必要時用肛管排報導法消脹。
(3) 血瘀證:
① 重點觀察出血傾向。在肝脾血瘀者中更為常見。輕者可有鼻衄、牙齦出血或皮膚出血形成瘀斑;重則可見威脅患者生命的消化道出血,如大量的嘔血、便血。所以應注意觀察其嘔吐物中有無咖啡色液體,大便是否色黑、發亮、稀薄如漆狀,如有可疑現象,應及時采取標本化驗。還需注意觀察有無嘔血的先兆癥狀,如胃脘燒灼感,口中血腥味等。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并做好止血搶救準備。
② 血得熱易散,除非有大熱象,一般以溫熱為好。
③ 氣行則血行,應注意情志護理。患者常因腹大、脹滿、行動不便而心情焦躁痛苦,顧慮重重,對治療信心不足,情志不遂又進一步加重病情,故應設法開導,勸慰患者,可讓患者了解有關的頤養知識,豐富病中生活,如看書報雜志,聽廣播等,使其心情舒暢,氣機達順,可理氣消脹。
④ 宜食行氣活血的食品,如蘿卜、橘子、香櫞、山楂、酒釀、桃仁等。
⑤ 實證患者,身體尚好時常用逐下之法。在服藥治療前,應做好說服解釋工作,交待清楚作用,服法及服后可能發生的反應和注意事項。服藥前應測量血壓、脈搏、腹圍、體重,并做好記錄。為了防止藥物損傷腸胃,可服白芨粉、胃膜素等保護胃粘膜。將攻下逐水藥(多為散劑)裝入膠囊,遵醫囑清晨空腹給患者服下。若劑量大時,可在一小時內分次用紅棗湯送服,服藥后囑患者安靜休息,藥后2~3小時方可進食。一般服藥后半小時開始腹瀉,初瀉時帶糞便,后全為稀水,瀉四、五次后自止,瀉后腹脹明顯減輕者效果最好,并詳細記錄腹瀉開始和終止時間、次數、大便性質、排泄量及尿總量。還需密切觀察服藥后的反應,如患者嘔吐頻繁,腹痛劇烈,便瀉連連不止,冷汗出、脈沉、應防虛脫。用逐下藥次日再測量血壓、腹圍、體重一次。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蜂療]蜂療發展史 09-29 [針刺療法]中國古代針法特色歷史演變 09-05 [拔罐療法]拔火罐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09-01 [足療]足部按摩越疼效果越好嗎? 08-31 [刮痧療法][組圖]分部分區刮痧療法 06-17 [臍療][圖文]痛經臍療方 03-02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的操作順序及補瀉原則 02-26 [推拿療法][圖文]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02-26 [推拿療法][圖文]什么是小兒推拿? 02-26 [足療][圖文]中醫足療視頻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