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詳)“中醫”一詞產生于漢代,多見于兩種語境:一是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醫學文獻;一是作為諺語中的詞語,見于“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及相關諺語中。因去古甚遠,人們對“中醫”古義不太明了,甚至存有歧異,孰是孰非,讓人莫衷一是。筆者立足古代文獻,結合語境進行綜合考釋,還原其詞義,望能有助于研讀中醫文獻。

漢代醫學文獻中的“中醫”,指“中等水平的醫生”。張機《金匱玉函經·證治總例》:“古者上醫相色,中醫聽聲,下醫診脈。”《靈樞·根結》有類似的敘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二者文例相同,“中醫”即“中工”,指“中等水平的醫生”。檢視唐代前的醫學文獻,“中醫”指稱醫生的治療水平,多與“上醫”、“下醫”連言。如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一·診候》:“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柳宗元《愈膏肓內賦》:“夫上醫攻未萌之兆,中醫攻有兆之者。”宋代之后,才有單用“中醫”指稱醫生的醫療水平的情況。蘇軾《蘇沈良方》序言:“吾平生求醫,蓋于平時,默驗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療,必先盡告以所患,而后求診,使醫了然知患之所在也。……故雖中醫,治吾病常愈。” “中醫”作為一種凝固詞語,亦見于“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及相關諺語中。此“中醫”歧異最大,有四種釋讀:一指“中等水平醫生”;一為名詞偏正詞組,指“中等的療效”;一為動賓詞組(“中”讀“zhòng”),謂“符合醫理”;一則把上文“得”與“中”視為詞組“得中”,“醫”為動詞“醫治”,指“以得中狀態為治療準則”。要明晰此“中醫”的含義,需綜合諺語語用情狀加以考證。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