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女人:做媽媽準備好了么第 4 頁
問題三:放棄生育
社會的飛速發展讓女性承擔了和男性同樣重要的工作職責,但這個競技場并不是公平,女性必須面對生育問題,F在社會發展的狀況,使得各種所有制都存在著。這種市場經濟市場選擇的情況下,各種職業競爭很激烈,女職工的權益保障,相對處于一種不均衡狀態。由于就業壓力巨大,很多婦女為了保全工作崗位,即使生育、哺乳等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只好忍氣吞聲。在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同時,她們也不得不放棄女性的天職。
全國婦聯調查顯示,有40%的婦女在孕期沒有受到特殊保護,因生育等正常生理行為受到權益侵害,要工作,還是要孩子,已經成為困擾許多職業女性,甚至家庭的兩難問題。
面對兩難,女性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相信無論那種解決方法都會讓女性擁有更豐富的生活。對林巧稚來說,她的選擇是無怨無悔的。
案例鏈接:
手術室里的圣母——女醫生
“她終身未婚,卻擁有著最豐盛的愛;她沒有子女,卻是最富有的母親。她是東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她是母親和嬰兒的守護神。”——作家張清平這樣評價林巧稚。
典型職場:醫院,醫生每天面對的超過常人多少倍的生生死死,她們的工作不單是一份事業,更帶著沉重的責任。
職場特點:救死扶傷,永遠帶著使命感,為了別人的幸福和健康,自己承受問題。
生育觀點:為了更多的媽媽放棄自己做媽媽的權利
典型人物:萬嬰之母——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12月31日出生在福建思明縣鼓浪嶼的一個教員家庭。她5歲時便失去母親,從小性格倔強。在父親的引導下,她信奉基督教,向往著人類“平等、自由、幸福”。1921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協和醫學堂,經8年學習,獲醫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成為這個醫學堂留下的第一位中國女醫生。
在當時,一個28歲的女子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林巧稚生長的年代,正是婦女們受著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重重壓迫的年代。她決意沖破幾千年重男輕女的舊禮教,用自己的努力去打破“女人不行”的傳統觀念,為女子爭一口氣。當時這個英美教會所辦的醫院的聘約上有一條規定是:在聘期間不能結婚、生孩子。也就是說如果林巧稚結婚生育,前途就要受到嚴重的威脅。在事業和個人幸福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她把事業放在了第一位,為此寧肯獨身,與協和醫院簽下了一年又一年的合約。
林巧稚并不是獨身主義者,她性格開朗,熱情好動,對生活充滿了浪漫的向往。她還熱愛音樂和文學,崇拜莎士比亞。但是對事業的狂熱,使她放棄了很多很多。林巧稚曾說過:“健康應從嬰兒抓起,我一輩子沒有結婚,為什么呢?因為結婚就要準備做母親,就要拿出時間照顧好孩子。為了事業我決定了不結婚。”
林巧稚說,她一生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她從這些哭聲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為醫生的自豪,也體會到了母親的快樂。林巧稚自己雖然沒有做過母親,卻無愧是我們可愛的第二代、第三代的母親,一位在精神上十分富足的母親,不愧于“中國醫學圣母”的稱號。作家張清平曾這樣評價林巧稚。
在舊社會,當林巧稚看到無數孕婦到分娩前還得不到休息,仍在做著繁重的勞動,否則就有被解雇或無法生活的威脅時,她表示了莫大的義憤。作為一個婦產科醫生,她要求社會給予婦女生理上的照顧,并且她堅信,這一天總會來到的。
新中國誕生了。年近半百的林巧稚,到新華書店精心挑選了一幀開國大典群英圖,掛在家里會客室的墻上。她是這樣表述自己當時的思想感情的:“在我眼前,云霧散了,雨過天晴了,我受著陽光的沐浴,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笔堑模智芍梢呀洸皇乔嗄炅,她不是用歌唱、歡呼,而是用把自己的感情、力量傾注到婦產科事業上的決心和行動來迎接新中國的到來。她專心致志地考慮新中國的婦幼保健工作。
林巧稚一直信奉一句中國古語“醫乃仁術”,她在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體現出她的大愛。她看門診,從不三言兩語便把病人打發走,總要盤根問底,甚至家務瑣事,她也不厭其煩地細心詢問。把婦女的許多疾病與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生活及夫妻生活等聯系起來,進行綜合分析,綜合治療和調理。對于個別醫生的冷嘲熱諷,她這樣反駁:“醫生不知道病人的冷暖,沒有與病人同呼吸,共命運的感情,怎么能治好病?”她要求下級大夫對病人要熱情,說話不能刺激病人,要幫助病人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病人從醫生護士的言行上看到生的希望。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林巧稚救過不知多少婦女和嬰兒的命,在她保存的接生記錄中,有各種與林巧稚息息相關的名字:仰林、敬林、思林,不一而足。許多孩子成大后都給她寫信,叫她“林媽媽”。
有一次,北京騎河樓附近的一個婦女難產,由于家庭困難請不起醫生出診,絕望之中的產婦家屬在萬般無奈中試請了林巧稚。林巧稚馬上摸黑來到這個產婦家中,檢查發現產婦的羊水已經破胎而出,子宮收縮無力,孩子被卡住。林巧稚立刻采取搶救措施,終于保住了母子的生命。家里感激萬分,忙著燒火做飯感謝林大夫?闪智芍缮焓謴淖郎献テ鹨粔K冰涼的白薯,一直守候到天亮。 臨走時,這家人問林大夫出診的費用。林巧稚不但沒有收一分錢,還把身上的錢掏出來,讓產婦的家屬給產婦買營養品。
一天,一個孕婦就診時告訴林巧稚,她以前生過幾胎都沒活,說著、說著就流下了眼淚。林巧稚理解這個母親的心情,精心照料著產婦,并使她順利地生下一個漂亮的男孩?墒菋雰荷聛戆l燒不止,哇哇直哭。她便仔細給嬰兒輕輕地按摩腦門,那小孩握住了林巧稚的手后慢慢睡著了。林巧稚怕驚醒睡著的嬰兒,不忍心把手指抽出來,在孩子身旁蹲了幾個小時。護士來叫她去吃晚飯,她也一動不動。她說:“我一動會把孩子驚醒。只要他能睡好,就有活的希望!
有一個外地的年輕婦女因子宮頸口發生病變,被診斷為癌癥,便來到協和醫院求醫。當時醫院準備對她做子宮切除手術。但當林巧稚聽說這個婦女懷的是頭一胎時,心軟了,便決定暫不切除子宮,讓孕婦每個星期來檢查一次,希望幫她爭取最后做母親的機會。幾個月后,這位孕婦生下一個胖胖的女孩,而以前子宮的“病變”也奇跡般地消失了。為了紀念林大夫,母親給孩子取名“念林”。
新中國成立后,林巧稚在協和醫院為一位衣著十分樸素的病人做婦產科的例行檢查。林巧稚一邊檢查,一邊問:“以前生過小孩嗎?” 那位婦女告訴她,1927年的時候生過一個男孩,有九磅重,可由于條件太壞了,孩子生下不久就生病死去。林巧稚問:“后來為什么隔了這么長的時間,不再要孩子呢?”那位婦女說,后來的環境更惡劣了,行軍、打仗、長征,身體又落下了病根。林巧稚為眼前這位婦女放棄做母親的權利深為感動。后來林巧稚才知道這位婦女就是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鄧穎超的犧牲精神和平易近人的作風給林巧稚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鼓舞,使她感受到母親的深刻內涵。
上世紀50年代后,林巧稚除了看病接生之外,還忙于提倡計劃生育、醞釀籌建我國第一個婦產科學的研究機構等工作,成為一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和千千萬萬母親、兒童的代表。她搜集了協和醫院里婦科疾病的各種歷史資料和畸形胎兒的有關資料進行苦心鉆研,從而攻克了許多婦科疑難病癥、不治之癥,并發表過許多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她曾摘除了農村老大娘腹內幾十斤重的大血瘤,找到了治療絨毛膜上皮癌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救活了世界上第一例溶血癥嬰兒,其許多科研成果填補了我國乃至世界醫學上的空白。
林巧稚晚年,病魔纏身,但她仍然很少休息,堅持在家里修改和審訂《婦科腫瘤》一書,這是她一生實踐經驗的總結。當秘書問她:“主任,你這雙手接了多少個孩子啊?”她不加思索地回答:“千千萬!”
1983年4月22日,我國現代婦產科醫學的主要開拓者、著名的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大夫與世長辭了。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她還在醫院的病房里,一連接生了6個嬰兒。聞訊趕來哀悼的人絡繹不絕。她的摯友,她的同事,她的學生,她診治過的患者,她親手接生降臨人間的普通公民,日理萬機的中央領導同志,紛紛趕來向她告別。
她為婦女和兒童的保健事業,操勞了60多個春秋,親手迎接了50000多個小生命。如今,她離我們而去了。然而,她為人類所作的卓越貢獻,她的高尚品格,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里。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