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生姜與干姜之異同第 3 頁
鄒潤安說,干姜所治為在中之水飲,非在上之痰。故小青龍湯、真武湯中用之。由于干姜受氣足,足則上達肺,下通大腸,外及皮毛,中鎮沸逆。而生姜則受氣微,微則僅能由中及上,故止散外感、止嘔吐耳。又因干姜得秋氣多,故功兼收斂,長于溫中回陽而在四逆湯中用之。尤其是通脈四逆湯證,以病既植根中氣之虛而中寒,所以方中要倍用干姜。干姜能溫經止血,故仲景在柏葉湯、桃花湯等虛寒性之出血證方中用之,但須泡過后用。炮姜有黑與不黑之殊,不黑者(僅用砂燙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治血分虛寒而無熱,如產后血虛發熱之類;黑者則治中氣虛而化熱以傷血者,如唾血、利血之類。治化熱傷血者,干姜最好以童便炮制為宜。至于上虛不能制下之甘草干姜湯證,因用干姜尚嫌其橫溢而肺益虛,故亦需炮用,炮過后,可以自肺及脾及腎也。
總之,鄒潤安認為,干姜味辛氣溫,能令外不敢入;性守不走,能令內不敢出,重在一個“守”字。生姜功在橫散,長于發汗解表止嘔,散陰以暢陽,故《本經》言其“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現代治中風方劑中亦多用生姜取汁。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嘔者多用生姜,間亦用干姜。咳則必用干姜,不得用生姜。調中可混用生姜與干姜,但解外不可混用。干姜之治嘔為兼及他證,而用生姜則專治嘔。
另外,鄒潤安還說,四逆湯有附無姜,“難取堅壁不動之效”;“干姜既得附子,一主其中,一主其下,一主守,一主走,若輕車,若熟路,風行雷動,所當必摧,所擊必敗,陰散斯陽歸,陽歸斯病已”。所以,干姜與附子合用,可以稱為回陽救逆之絕配,或稱最佳組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