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生姜與干姜之異同第 2 頁
概要言之,生姜與干姜,不特味有厚薄,氣亦有厚薄,俗話說“嫩姜沒有老姜辣”。《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惟其發且通(生姜),斯能走;惟其泄且熱(干姜),斯能守。故生姜長于解表發汗止嘔,走而不守,功主橫散(以其得夏氣多),因而在上可以止逆,在下可以挽溜,在中又可定傾頹、行津液,此外還可解半夏、南星毒。凡系陰邪搏陽,當使陰橫散,陽乃暢通者,生姜皆能主之。如治“身體如風痺狀”之桂枝黃芪五物湯,因其證為“陰外裹而在內之陽不振”,故倍生姜逐在外之陰邪束縛,使腎陽外布。再如生姜半夏湯證之“胸中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乃系寒邪挾飲逼迫氣分,故也重用生姜以驅飲散寒。
生姜又多與大棗同用,尤能治汗后虛邪勢將入里者。二藥并用,不僅取其辛甘發散,更重要的是取大棗能“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本經》語),有崇正以驅邪之意。“《傷寒論》用生姜方凡三十有五,而協棗者至二十有九;《金匱要略》用生姜方除經見《傷寒論》者,猶三十有二,其協棗者亦一十有八,統而計之,其不同棗用者僅十之三。”如主“出汗”及調和營衛之桂枝湯,“逐風濕痺”之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黃芪五物湯,以及治“出汗”、往來寒熱之小柴胡湯等方中皆生姜與大棗并用。
干姜,其“辛,溫、大熱”之性過于生姜,除為脾肺藥外,尚可兼入心、腎經,為理中、補虛、驅寒之要藥。在理中湯證(既吐且利,寒多不欲飲水,或胸痺,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之所以用之者,就在于其病機為“中無所守”,“蓋惟中虛,是以客氣得入;惟中寒,是以不能逐而使出,故理中補虛,即其制出之權;其驅寒,即其制入之威”,從而使中氣得守。在理中湯基礎上加減變化而成的桂枝人參湯、干姜人參半夏丸、薯蕷丸和旋覆代赫石湯等方,都無不“恃姜為卻寒散滿之長城”,即使是對待以寒涼,而治中焦寒熱不和之半夏瀉心湯證、黃連湯證等,也都恃干姜之作用不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