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總論第 2 頁
《本草綱目》問世后,清代學者從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礎上撰寫了與其有關的本草學著作,如增補糾誤的《本草綱目拾遺》,刪繁就簡的《本草綱自摘要》、《本草匯纂》,還有臨床實用小型本草《本草備要》,《本草從新》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吳其澞的《植物名實圖考》作者以實物為依據,精繪藥圖,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圖繪的錯誤,“長編”部分摘錄了歷代本草及文史雜書中的有關記載,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普遍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解放后,政府對中醫藥事業十分關心,先后頒布了中醫政策,設立了中醫藥研究機構,開辦了中醫藥院校。隨著中醫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藥的資源調查,品種鑒定,化學及藥理研究,臨床觀察等,均積累了大量資料。中央衛生部編纂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中藥的規格、功效、主治、劑量用法及質量控制,都做了明確規定。不少中藥書籍,如《中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臨床中藥學》等,均從不同側面作了初步總結。還出版了大型綜合藥物書,如《中藥志》、《全國中草藥匯編》和《中藥大辭典》等,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藥研究的成就,而后者還摘錄了古代本草文獻,是研究中藥的重要參考書。
(2)近年來中藥藥理研究的主要成就
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己有八十余載。二十年代初,中國學者首先對麻黃的成分麻黃堿、偽麻黃堿和麻黃定堿進行了系統的化學及藥理研究。由于發現它的特異藥理作用,其論文報告不僅震動國內,也受到國外的極大重視,并引起世界學者對麻黃堿及其他中藥研究的興趣,致使麻黃堿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藥物。由于當時社會動蕩,戰亂不安,設備簡陋,人員極少,故研究緩慢,成果甚少。主要進行了一此單味藥的研究,而且沒有化學、藥理與臨床三者的協作。化學方面主要對延胡索、鉤藤、麻黃、常山、防己等數十種藥材進行研究。藥理則主要對麻黃、黃連、常山、延胡索、仙鶴草等數十種藥材進行了研究。
解放后,政府對中醫中藥的整理研究和發展十分重視,提出繼承、發揚、整理、提高中醫中藥的重要批示,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醫中藥研究機構和各級中醫醫院,使中藥藥理和臨床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研究范圍從單方發展到復方,研究課題從資源調查到生藥鑒定、炮制、化學、藥理直至臨床,單味藥品種之多及研究范圍之廣,誠屬空前。對延胡索、粉防己、人參、黃連、葛根、川芎、丹參、三七、枳實、枳殼、靈芝、莪術、大黃、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較深入,還從抗微生物、抗寄生蟲、抗腫瘤、解熱、鎮痛、強心、利尿、抗高血壓、抗心律不齊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篩選。不但對傳統中藥研究較多,還研究了很多草藥,如穿心蓮、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壽草、滿山紅等,并已提供臨床應用,大大豐富了藥物品種。綜括中草藥藥理研究,其中部分闡明了中醫藥理論(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則),搞清了某些中藥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劑型(如感冒沖劑、生脈注射液等),發現了某些藥的新用途(如枳實、青皮、鶴草芽等)。但中藥的成分是復雜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個成分絕不能代表一味中藥,某個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藥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醫五絕網整理
2008年2月修改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