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總論
(一)目的和任務
中藥藥理學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用藥理學的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各種功能的影響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學。重點研究與中醫理論有關的現代科學研究中藥的成果,通過研究和實驗了解中藥藥理研究的概貌。中藥藥理學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醫務工作者在用藥時進一步認識中藥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產生療效的物質基礎。是中藥學范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其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
(1)通過實驗研究,弄清中藥的作用性質和活性強度,有助于闡明祖國醫藥學理論。
(2)將中藥理論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結合起來,有助于促進中藥學的發展。
(3)用實驗藥理學的方法,結合中藥有效成份的分離提取,為進一步研究中藥的配伍應用、改良劑型、提高療效、減少毒性,提供科學實驗依據。
(4)通過實驗藥理學方法,發展新的有藥用價值的中草藥,擴大藥源,老藥新用。
(二)中藥發展簡史及現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中藥發展簡史及本草學主要著作
中藥的產生和發展,是在廣大勞動人民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是勞動人民在自然斗爭、生產斗爭的實踐中得到的藥物知識的總結。其中麻黃治喘、常山抗瘧、楝實驅蟲、大黃瀉下等,都是有價值的科學記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民間藥物的應用日趨廣泛。漢、晉時期,華佗、李當之、吳普等人對藥物均有較大貢獻。公元六世紀初,梁·陶弘景匯集當時流行的《名醫別錄》和本草經,整理編寫了《本草經集注》,收藥73O種,不僅增加了藥物品種,而且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谷等自然來源分類,開創了本草學藥品的自然分類法,一直為后世本草如《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所效法。它還設有“諸病通用藥”一欄,對于辨證用藥,甚為方便。書中并對采藥季節,貯藏、保管、真偽鑒別、炮制方法、制藥規范及用藥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說明,這在藥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公元七世紀,本草學著作已近三十種,編寫體例和內容取材出現了某些重復,證治和解說也互有短長,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蘇敬、李勩等二十余人編纂了《新修本草》、收載藥物844種,并收集了全國各地藥材標本繪圖,于公元654年頒布,又稱《唐本草》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比《紐倫藥典》早877年,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它對于國內外的影響甚大。
北宋時期,更為重視整理重校古代醫籍,先后編纂了《開寶詳定本草》和《開寶重定本草》。嘉祐年間,掌各種禹錫主編《嘉祐補注本草》,蘇頌編繪《本草圖經》,唐慎微據此兩書并參考其他醫方類書,匯編成大型綜合的藥物學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受到此后歷代醫家的重視。宋朝先后幾次由國家派人修訂,續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等,后世將上述二書統稱為《證類本草》,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學大成的藥書,保存了許多古代名著的精華,保留了早期文獻的原貌,是《本草綱目》問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為研究本草學的范本。書中所引的古代醫書有的現己失傳,而從本書尚能窺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較大的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意義。
明,劉文泰等奉命編纂《本草品匯精要》,取材簡明精當,是繼《新修本草》后由政府組織編寫的第二部本草書。稍后,李時珍鑒于《證類本草》之后五百年間出版多種本草學著作,涌現大量實用藥物,對藥的功能主治又有新的發展,加以他本人積累豐富的采藥、辨藥、制藥和用藥的實踐經驗、乃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經史百家圖書近八百種;實地調查研究,鑒別真偽,編成《本草綱目》52卷,分16部,62類,收藥1892種,藥圖1120幅。于1590年初刻于金陵。此書總結了中國十六世紀以前本草學的成就,出版后三百多年來歷經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譯本,蜚聲國內外,影響深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